1982.1.9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孙席珍先生写给杭州《西湖》编辑部董校昌同志的信扎一通一页【有信封,详见图示】
举报
-
作者:
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孙席珍先生
-
年代:
1982-01
-
作者:
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孙席珍先生
-
年代:
1982-01
上书时间2025-09-30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孙席珍 (1906-1984),原名彭,学名志新,以字行,笔名丁非、丁飞、明琪、司马珺、邹宏道等,浙江绍兴县平水镇人。大学毕业。6岁时因家遭火灾焚毁,全家迁往上海,在上海小学毕业后随姐入芜湖萃文中学。从16岁起发表诗歌。先后发表《稚儿的春天》《黄花》等新自由诗数百首。被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称赞为"诗孩"。还积极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创作散文、小说,小说《槐花》引起读者较大反响,被人称为"京华才子"。1922年,进北京大学并任《晨报副刊》校对,与赵景深、焦菊隐、于毅夫、蹇先艾等组织绿波
社,编辑北平《京报文学周刊》。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以北大学生代表身份投身革命,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释放后由北大同学介绍,加入共青团。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南下广州,不久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随林伯渠参加北伐,任连、营政治指导员和团政治助理。武汉克复后,被调任总政治部秘书,在郭沫若领导下负责主编南昌版《革命军日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郭沫若被通缉,孙席珍被调到第三军政治部当科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1930年春回国,在河南洛阳师范、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中国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文史系任讲师。积极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参与发起组织北方"左联",被推举为常委兼书记。1934年,被国民党逮捕,次年出狱后任北平中国大学兼东北大学文史系、江西省政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再次赴日本,代表北方左联与东京左联质文社联系。一二九运动后,被北方局批准为北平特别党员小组成员。1936年,和曹靖华、李何林等发起另组北平作家协会,被选为北平作家协会常委兼书记。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花环》、《到大连去》、《金鞭》、《女人的心》,《夜较较》,中篇小说《战争中》、《战后》、《凤仙姑娘》、《战场上》,论著《近代文艺思潮》、《战争文学论》、《八国文学漫谈》,译著《英国文学研究》、《英国浪漫诗人》、《雪莱生活》、《高尔基诗传》、《辛克莱诗传》等。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贵州等省市,从事文化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受联合国经济总署之聘任专门委员,负责外文编译工作,后在河南大学等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其间曾与孙望等人合编上海《人民诗歌》,并被选为中国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1980年,被聘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顾问、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写作学会会长等。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