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enneth Grahame -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柳林风声》品佳 书衣全 配补多张彩图

Kenneth Grahame -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柳林风声》品佳 书衣全 配补多张彩图

九五品

¥280.00

2021-01-23售出
展开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主要缺陷:书衣有轻微磨损,此外基本无任何缺陷 。内页完美。
商品描述:
Kenneth Grahame -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柳林风声》品佳 书衣全 配补多张彩图 
开本大小(长*宽*厚度):17厘米x 12.5厘米x 1.5厘米 
装桢:绿色布面烫金精装。原书衣全。原藏家新配补多张彩图 。 

品相:9.5品。
主要缺陷:书衣有轻微磨损,此外基本无任何缺陷 。内页完美。

更多图片请见 (请将下面地址复制并粘贴在浏览器地址栏中,然后再回车即可)
http://photo.163.com/douyao76/#m=1&aid=316341056&p=1

内容简介
      《柳林风声》是20世纪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一。作者以浪漫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可爱的动物形象:胆小怕事、爱好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情趣的河鼠,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狗獾,喜欢吹牛、追求时髦的蟾蜍,敦厚老实的水獭……春天,鼹鼠兴奋地拱出地面,结识了柳林河畔见多识广的河鼠。从此,鼹鼠的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冒险,他还有了新的朋友:水獭和狗獾,当然少不了聪明的蟾蜍先生。他们生活在河岸或大森林里,随着四季的更替,不同情趣的生活故事也随之发生;他们有乐同事,有难同当。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童话作品,生动地刻画了柳林中萦绕的友谊与温情。
     《柳林风声》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童话,发表于1908年。
     《柳林风声》是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文笔典雅,描写细致,富含哲理。书中塑造了几个可爱的动物形象:胆小怕事但又生性喜欢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情趣的水鼠,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老獾,喜欢吹牛、炫耀、追求时髦的蛤蟆,敦厚老实的水獭——他们生活在河岸或大森林里,有乐同享。有难同当。[1] 

内容简介
       《柳林风声》按出场先后来看,作品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身穿人类服装并且能说会道的鼹鼠、河鼠、狗獾和蛤蟆。全书由12章组成。
第一章“河流”始于万物勃生的春季:鼹鼠在春日情怀的感召下奋力爬出黑暗的地下居所,置身于充满勃勃生机的河岸地带。很快,鼹鼠与居住在河岸洞穴中的河鼠一见如故,成为了朋友。
第二章“大路”的背景转换为夏日,河鼠和鼹鼠前往蛤蟆府邸。蛤蟆此时迷上了驾着大马车在大路上漫游,他让来客坐上自己的大马车,一同出游。在路上,他们乘坐的马车被一辆飞驰而来的崭新的大汽车撞翻到路旁的沟里,谁知蛤蟆不怒反喜,原来他又迷上了这“璞璞璞”高速奔驰的汽车。
第三章“野森林”、第四章“獾先生”和第五章“温馨的旧居”是连成一气进行讲述的。鼹鼠在一个飘雪的冬日下午独自进人野森林,结果在林中迷了路。河鼠找到了已筋疲力尽的鼹鼠,两个不速之客碰巧闯进了獾先生的居所,受到了热情款待。
第六章“蛤蟆先生”的背景已转换为初夏,獾先生同河鼠和鼹鼠一起前往蛤蟆府邸,将准备乘汽车外出兜风的蛤蟆禁闭起来。不久蛤蟆施计逃离,开始了新的历险。蛤蟆偷开了一辆停在客店院子里的新车,结果被判长达20年的监禁。
第七章“黎明前的排箫声”讲述的是河鼠和鼹鼠如何寻找水獭已失踪多日的儿子“小胖子”。
第八章“蛤蟆历险记”讲述了蛤蟆如何在老牢头好心肠女儿的帮助下通过掉包计逃出监狱。
第九章“向往远游”讲述的是河鼠被一只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海老鼠的远游经历所深深吸引,心向往之。
第十章“蛤蟆二次历险”和第十一章“眼泪像夏日的风暴一样流淌”讲述了蛤蟆回到河岸地区后发生的事情。蛤蟆的豪华府邸已被大批黄鼠狼和貂鼠强占,在獾先生的主持下,他们拟订了用计谋夺回蛤蟆府的行动计划。
第十二章“尤利西斯归来”讲述了整个奇袭行动的过程以及4位朋友夺回蛤蟆府邸后重振家园及举行庆祝宴会的情形。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蛤蟆变得成熟起来,河岸地区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秩序。[2] 

创作背景
    关于《柳林风声》的具体创作缘由,一般认为始于格雷厄姆晚间在床头给儿子讲故事的经历,尤其是关于蛤蟆历险的故事。事实上,从1904年5月开始,格雷厄姆总会在夜晚入睡前给年仅4岁、昵称“耗子”的儿子讲故事。在最初的讲述中,除了蛤蟆、鼹鼠和河鼠等动物外,还有长颈鹿这样的庞然大物,但由于这样的大型动物不太适合进入柳林河岸的动物世界,所以后来被舍弃了。1907年5月,儿子阿拉斯泰尔按计划要跟随家庭女教师外出度假。但他却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要继续听爸爸讲故事,于是格雷厄姆答应用写信的方式给儿子继续讲下去。他没有爽约,连续几个月按时将故事写下来寄到儿子那里,由女教师读给儿子听。这些写在书信里的故事自然成为了《柳林风声》的组成部分。此外,1903年11月,格雷厄姆在英格兰银行连续3次遭到一个思想激进、行为怪异之人的持枪恐吓甚至开枪射击,批评家认为这一事件可能也被构思在了故事中:蛤蟆试图探明自己被强占的府邸时,站岗放哨的貂鼠用枪对着他“砰”地放了一枪。[2] 

人物介绍
鼹鼠
在象征意义上,鼹鼠可看做一个成人期待视野中的乖孩子,谨慎本分,心地善良,但需要通过进入社会结识良师益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习俗和规则,掌握生存和享受生活的必要知识,从而健康地成长起来。
河鼠
至于河鼠,他可以被看作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思想和人格都相对成熟的益友,对人真诚友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他一方面非常务实,精明能干,具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论是水上的营生(游泳、划船、熟知季节变化等)还是一应家务操持(烹制美食,家常膳食,居家度日等)无所不能,在象征意义上具有家庭中母亲的角色因素;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有诗人气质的人或者说就是一个诗人,时常写些诗句抒发所思所感(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作者本人的影子)。当然,这个具备理想人格的河鼠也有精神迷茫,灵魂出窍的时候。在一个季节转换,迁徙性动物纷纷离别河岸地区的时节,河鼠遇见一个来自海外的海老鼠。在听了海外来客讲述的远游经历和迷人的海外风光之后,河鼠黯然神伤,失魂落魄,陷入了短暂的精神危机之中。好友鼹鼠及时地阻止了河鼠梦游般的离家出走。[3] 
蛤蟆
从象征意义看,蛤蟆代表着一种顽童(坏小子)的人格形象。他追求刺激,追求新奇,追求生命乐趣的彻底张扬,具体表现为“喜新厌旧”式的追新求异。在人格特征方面,蛤蟆不仅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小智若愚”,自负好胜,喜欢吹牛;而且还有些像《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是性情中人,率直纯真。作为顽童,蛤蟆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特征,而且虚荣心和好胜心非常突出,喜欢听赞扬话,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是“英俊、成功、人见人爱的蛤蟆”)。用心理分析话语来说,这个“坏小子”蛤蟆代表着原发的“伊底”能量,既有旺盛的创造力,更具有强烈的破坏性。而在广泛的意义上,蛤蟆代表着一切不愿循规蹈矩的淘气儿童的心理倾向和深层愿望,包括建设性的积极因素和破坏性的消极因素。一方面蛤蟆实现了追求“不断变化的地平线”的理想,另一方面蛤蟆由于随心所欲而频频逾规,不仅在人类社会遭受重罚,经历磨难,还被动物世界的不良之徒(黄鼠狼、貂鼠等)夺走了硕大的家产。所以蛤蟆的人格倾向必须得到整合,在强化积极因素的同时,消除消极因素,由此去争取尽可能美好的理想目标的实现。
狗獾
狗獾则象征着“超自我”的人格倾向。他是河岸地区的权威人物,同时又是超然在上的神秘人物。在四个动物主人公当中,狗獾的辈分是最高的,因为他是蛤蟆已故父亲的生前至交,说他是几个动物的父辈毫不为过。他是严厉的,又是慈祥的。事实上,他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每每在关键时刻体现出来:在鼹鼠和河鼠被困于大雪纷飞的野森林中的危急时刻;在蛤蟆陷入无法自拔的疯狂行动而必须及时对他采取“挽救”措施的重要时刻;在夺回被黄鼠狼们霸占的蛤蟆府邸的惊险时刻……等等,概莫能外。[3] 
作品鉴赏编辑
作品主题
《柳林风声》这部儿童小说以动物为叙事的主体,从动物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大自然及人类社会,逆转了动物被客体化的传统叙事。小说中,动物替代人类成为了自然中的审美主体,透过这些动物的视角,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体会到动物对自然的依恋和他们在自然中的归属感,感受到人与其它动物之间在情感上的亲和性,从而去追溯人与动物之间的同源性。这促使人们放低凌驾于动物之上的优越感,重新审视动物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重新思量传统思维中人与其它动物之间的优劣之分,重建对其他生物的道德良知,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从人本身扩展到其它动物,乃至整个生物共同体。
小说的主线讲述喜新厌旧的癫蛤蟆住在华丽的“癫蛤蟆宫”,成天想去体验新鲜、刺激的新事物,它先是爱上了坐船,可是没一个月,又想坐马车出去旅行,结果才玩到半路,它又开始羡慕开车的人,梦想驾驶一辆汽车,结果因偷窃别人的汽车而入狱。尽管它有种种的缺点,但是它的朋友们总是在它身旁尽全力地帮助他,并试图帮他改掉坏毛病,而且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它从黄鼠狼和白貂手中夺回了原本属于它的“癫蛤蟆宫”。蛤蟆建造豪华住所和追求新鲜刺激的生活象征了人类的虚荣和不顾后果,而獾、河鼠和鼹鼠对蛤蟆无私的帮助,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爱和帮助,例如河鼠为了寻找迷路的鼹鼠不惜冒着被捕食的危险闯入了野树林,獾热情地款待深夜来向它求助的河鼠和鼹鼠并为它们提供了避难之所等等,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他者的重视和关爱也象征了人性的无私和博爱。作为自然世界中的小动物,它们身上的这些人性化特征无疑超越了它们本身的动物属性,但是在这些动物身上最简单明了的人性缺点和人性优点的碰撞更能有效地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感,让人们在道德上斥责癫蛤蟆不顾后果的生活习惯,认同獾、河鼠和鼹鼠的利他主义精神。[4]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重要童话小说如两部“爱丽丝”小说,《水孩儿》、《在北风的后面》等由小女孩和小男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有所不同,《柳林风声》的主人公是纯粹的动物。不过对这些动物角色仍需要用“他们”来称呼,因为他们虽然保持着动物的自然形体、面目和基本生物属性,但在思想、情感乃至衣食住行等方面完全和人类相同,而且他们的社会具有与人类社会相似的社交规则和礼仪。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组合:他们一方面有像人一样的感知和行动、交往、游乐、历险等等,另一方面在举止动作上又保持着动物的原生姿态,如蛤蟆在生气、愤怒,或者自吹自擂的时候肚子都会随之胀大,身体也会膨胀,神态令人难忘;而且几位动物角色都像人类使用其双手一样灵活地使用他们的爪子。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与人交往(虽然有操守的好动物都极力避开人类),这表明他们使用与人类相同的语言,而且他们的身体大小也发生了“变形”,应大致与人类相近,否则无法进行对等的交往活动及其他相应的活动,尤其是蛤蟆,主要的历险活动都涉及与人类打交道,所以他的形体应当更与人类相似。这些动物角色生活在柳林河岸的动物世界,这个世界既独立于人类世界,又拥有与人类世界(以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为蓝本)相似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机构,当然也使用英国的货币等;此外,这个独立自足的动物社会还存在着与野森林之外的人类社会互通往来的可能性(蛤蟆历险故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就是他与人类打交道的遭遇,而他在整个过程中既遭到强势的人类的追捕、迫害、关押和嘲弄,也进行了颇具喜剧色彩的反抗和报复)。[3] 
《柳林风声》的主人公虽然不是通常的儿童,也没有常见的儿童主人公所投入的寻觅活动,但却是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的读物。从儿童文学的角度看,作者讲述的是几个动物如何居家度日,如何外出游玩或追新求异,离家历险,以及如何齐心协力夺回被强占家园的故事。无论是家园温馨难舍,还是美食美味难忘,如河鼠携友出游,与鼹鼠一道泛舟河流,尽享郊游和野餐之乐;或雪夜脱险于狗獾的地下住宅,共商大计;或在獾先生的谋划下,几位净友一起出手,诚心诚意帮助总惹麻烦的蛤蟆,对他进行不弃不离的“挽救”行动;无论是蛤蟆几次三番外出历险,起伏跌宕,精彩刺激;还是几位好友同心协力,为夺回被占的蛤蟆府邸而进行紧张的行军和犹如狂欢化游戏的以少胜多的痛击黄鼠狼们的战斗……,《柳林风声》首先是一部充满童趣、妙趣的儿童文学佳作。小说中的几个动物角色既是儿童,保持童年的纯真和纯情;又是成人,超越了儿童的限制,能够进入广阔的生活空间,去体验和享受成人世界的精彩活动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况味。[3] 
在《柳林风声》中,格雷厄姆通过鼹鼠、河鼠和蛤蟆这样的小动物投射出了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通过童话艺术将儿童文学的话语和成人文学的话语整合起来。故事告诉人们,在几个动物主人公中,只有不安分的蛤蟆实现了追求“不断变化的地平线”的愿望。蛤蟆的离家和归家实际上以童话艺术的方式演绎了童话世界的“尤利西斯”离家历险和漂泊归家的故事。难怪格雷厄姆要将《柳林风声》的最后一章命名为“尤利西斯归来”。[2] 
语言
虽然《柳林风声》不能呈现出大自然的实景实物,可是格雷厄姆以其精湛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描绘出一番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田园风光,同样能够使儿童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例如,在第七章中,河鼠和服鼠在夜里沿着河边寻找波特利时,被眼前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惊呆了。“黑色的夜空下,这里是一个银色的静谧的世外桃源。青草和树木散发着清香,草坪郁郁葱葱,鲜花镶嵌在水边、点缀着小岛。“玫瑰是那么娇艳动人,柳叶是那么繁茂奔放,绣线菊是那么芳香扑鼻”。
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之外,这本书还为儿童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动物之美。例如,河鼠棕色的小脸上长着胡须,一双小小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还有“玲珑精巧的耳朵,浓密光滑的毛发”,十分干净利落的样子,很容易想象到它的小巧可爱,“浓密光滑的毛发”更是会让小读者们产生抚摸玩耍的冲动。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改变了成人眼中河鼠灰溜溜水淋淋的样子,将它变得乖巧美丽,能够启发和帮助儿童发现事物被忽视的美。[5] 
-----------------------------------------------------------------------------

肯尼斯•格雷厄姆
Kenneth Grahame
英国银行家,儿童文学作家。《杨柳风》(1908)是其儿童读物代表作。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曾把它改编成剧本。早期成名之作还有《黄金时代》(1895)及其续集《梦里春秋》(1898)。
代表作品:柳林风声,黄金时代,做梦的日子,梦里春秋
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 (1859~1932)童话作家,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童年很不幸,父亲是律师,却有严重的酗酒恶习,5岁的时候母亲因猩红热病逝,随后丧父,几兄弟都由亲戚收养。外公外婆把他带到乡间抚养长大。他小时候流连的田野风光,后来成为《柳林风声》中鼹鼠、水鼠、獾与癞蛤蟆先生结伴畅游的世界。中学毕业后,他没有钱继续读大学,20岁进英格兰银行工作,直到1908年,因在银行里被一疯汉用枪击伤而退休。
他喜欢自然和文学,业余研究动物和写作,很早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在他的独生儿子6岁时,他为儿子编讲故事,儿子听得入了迷,暑假也不肯到外地去过,他只好答应用写信的方式把故事继续写给他看。1907年他写给儿子的一扎信,就是童话《柳林风声》的基础。虽然肯尼思•格雷厄姆的童年充满烦恼,但他创作出的《柳林风声》的基调却是甜美的。或许肯尼思•格雷厄姆发现,唯有在这些林间动物的身上,生命里蛰伏的希望与爱才能萌芽。柳林间的风声,其实在每颗心上吹拂。格雷厄姆的这本书,曾经引起当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注意,他曾写信告诉作者,他把《柳林风声》一口气读了3遍。格雷厄姆酷爱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对自然的描写及其流畅、丰富。《柳林风声》在1908年出版,被誉为英国散文体作品的典范。除《柳林风声》外,他还留下两本书:《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1895)和《做梦的日子》(Dream Days,1898),深为英美不同年龄的人喜爱。
1859年7月20日出生于爱丁堡,是律师詹姆斯•坎安宁•格雷厄姆的第三个儿子。肯尼思的孩提时代特别不能安居,经常搬家。到1868年,那时肯尼思九岁。他作为寄宿生在牛津圣•爱德华学校上学,这里,他终于找到了某种安定。他的专业课和游戏都学得很好。他还用独木舟开始考察泰晤士河的上游,牛津本身对他很有吸引力,他期望着在那里成为一名大学生。但是,当毕业离校的日子临近时,有人告诉他,说他的家庭无力供养他上大学,而是给他找到了英格兰银行职员的职位。他在威士明斯特的舅舅的办公室里学了二年之后,1879年开始在那儿上班。上不了牛津大学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他的传记作者皮特•格林写道:“这不仅意味着他被宣告进入银行,而且有效地剥夺了他今后从银行逃脱的机会。因为无论做任何事情,格雷厄姆总是把写作看成他毕生的事业。那样,一张牛津或剑桥的文凭是绝对必要的。”
事实上,银行生活对他来说并不是特别不感兴趣。在当时,这“斯蒙特尼特街上的姑娘”是色彩斑斓的大学。他的工作做得很好,马上被提升到负责的岗位。而且在银行上班之余,他潜心研究伦敦,特别是饮食餐馆,它引诱着他对南方和地中海文化的热爱。一天晚上,他在一家饮食店遇到了早期英语学会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克•詹姆斯•福尼伏尔,一位具有约翰逊风度和拉伯兰西聪慧的著名人物。福尼伏尔是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员。福尼伏尔带肯尼思去划船,还把梅罗里•哈克鲁、罗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的著作送给他,并且鼓励格雷厄姆写作。 通过早期的写诗努力之后,格雷厄姆觉得自己的长处是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有点像罗伯特•露易斯•史蒂文生的风格。1887年开始,他的短文在伦敦杂志发表。
1893年,他的文章集成卷,用《异教徒论坛》的题目出版。它使格雷厄姆成为特约投稿者,并努力放弃银行工作,用全部时间来写稿,但没有成功。 《异教徒论坛》没被批评家注意,但它包括了六个关于没有双亲的孩子的家庭的故事(故事以他自己的孩提时代为蓝本),吸引了一些读者的注意。1895年这些故事再版,增加了一些有关孩子的其他故事,以《黄金时代》的标题出版,该书很是畅销,很成功,很快使格雷厄姆的文学声望大振。其续篇《梦想的日子》(1898年)更加能在感情上被接受。格雷厄姆就这样成了描写儿童的作家,尽管他不是为孩子写作的作家。
在快到40岁的生日时,他还未结婚。大约《梦想的日子》出版前一年,他遇上了埃尔思佩斯•汤姆森,比他小三岁,是发明家爱丁堡的女儿,她抓住了求爱的主动权,他们于1899年结婚,在康沃尔郡度过了他们的蜜月。康沃尔郡的方卫河很像泰晤士河,这为《柳林风声》提供了它所需要的一切。 1900年5月12日,格雷厄姆生下一个儿子。他的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视力也很差,但他的母亲将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梦想的日子》出版后,他真正有八年放弃了写作,然而他开始给阿莱斯特讲睡觉时的故事。他记述道,在他的儿子四岁生日的那天(1904年5月12日)晚上,这孩子“哭得很厉害……我只得给他讲鼹鼠、长颈鹿和水老鼠”。这就是《柳林风声》的开头,在四年期间,故事增加了,首先仅仅是对老鼠的兴趣,然后抱有出版的希望。在此期间,格雷厄姆再次居住在泰晤士河畔,希望有一座房子能唤起童年的幻想。该书最后于1908年秋发表了。
格雷厄姆余生的大部分时间正像皮特•格林所描述的那样是“麻木的慵懒”,他根本没写什么。他找到了对他的个人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的安全岛,正像那《水老鼠》中的水老鼠从写诗中得到安慰,摆脱那不能随着伯汉明海鼠“南下”时所遭受的痛苦。而且《柳林风声》中的许多方面是为田园诗式的英国农村生活唱挽歌的。格雷厄姆已经清楚地看到,田园诗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1932年7月6日清晨,他突然死于脑溢血,在牛津十字教堂院子内,有他的石刻的墓志铭,是他的第一个堂兄作家安东尼•霍普写的: “阿莱斯特的父亲,埃尔思佩斯的丈夫肯尼思•格雷厄姆于1930年7月6日去世,通过对他的美好的回忆,留给儿童和文学以永远的祝福。”
=========================================
收起详情
查看更多
杭州佛教杂志 天津画家张志远 河北丰润张志远 CT1COSINA 石景山文史资料 台州文化概论 寻找台州的文化魅力 小兵张嘎分镜头创作 Giselecroes 马圈湾汉简集释 浙南游击纵队瑞安中队长是谁 党史知识英文版 圣手医师杨奕 手到病自除杨奕的不生病真法 童蒙须知目录 80年代小人书 80年代小人书连环画 连心锁安徽版老版连环画图片 张文澍 黄庭坚书大江东去 萧公风水 七八十年代老水杯 创业培训教材 j12刘胡兰邮票 花开富贵印刷品 藏语学多久看佛经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 百万庄一代的老照片 甘肃平凉书画马广文 老早的灯盏 宋代铜灯盏图片 1999年12属相彩色纪念币 赵孟頫张公碑 皇清地理图 孙燕京 王夫子 多读书胸中富 旧对联 民国广州协和女中 人民日报1986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