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读而乐书店
  • 现货 大观茶论 宋代经典茶书八种 赵佶 等 著 日月洲 注 九州出版社

现货 大观茶论 宋代经典茶书八种 赵佶 等 著 日月洲 注 九州出版社

举报

9787510864728

  • 作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ISBN:    9787510864728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 ISBN:  9787510864728
  • 出版时间: 
  • 装帧:  平装

售价 69.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19-10-06

此商品已售罄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文学
    商品描述:
    大观茶论 宋代经典茶书八种 赵佶 等 著 日月洲 注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1版 (2018年3月1日) 平装: 54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510864728 品牌: 华文天下 ASIN: B079JGMN6S 定价:58.00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从蔡襄到宋徽宗,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细腻讲究也。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但是从这些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创造了一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本书是《香乘》注释版、《茶经》注释解读版的续篇,通过宋代八部影响力的茶书经典——《茗荈录》《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具图赞》,结合当下品茶生活,从饮茶文化、制茶工艺、茶人趣事、茶器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集知识、文化、故事、体验于一体。    编辑推荐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从蔡襄到宋徽宗,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细腻讲究也。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但是从这些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创造了一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香乘》《茶经》持续稳定的销售,为该系列产品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注者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能熟练掌握大众传播的途径; ☆宋代的茶文化比唐代更为发达,有趣的内容更多、更丰富,宋代涌现出的有名的茶人、经典的茶书代表性。 ☆本次注解详尽,而且解释了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在典故的解释,历史沿革的介绍方面也超出之前的版本,而且订正了一些错误。 作者简介 日月洲,又名明洲,文化学者、茶人,著有文化随笔《佛国行》、《向西,灵魂跟着脚步》等,整理并校注香学典籍《香乘》,茶学典籍《茶经》等。创立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致力于传统智慧在当下的生活化。   目录 宋茶才是 体验   玩山头,他凭什么 一千年   ……   茗荈录 陶榖   茶录 蔡襄   东溪试茶录 宋子安   品茶要录 黄儒   大观茶论 赵佶   宣和北苑贡茶录 熊蕃   北苑别录 赵汝砺   茶具图赞 审安老人   文摘 序言: 时代的生活美学   回望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想从让生活过得更美好这个角度,寻找一些支持的话,那大多数人都会聚焦到宋代。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这样说来,关注宋人的世界,不仅对过好我们的生活有所助益,对民族文化之复兴也颇为重要。   说文化复兴未免话题宏巨,如何过好每个人的生活,则不可回避。处于一个快速变幻的时代,再来看这个问题,则有两方面的深意。   一方面,文化传承并非如技术演进,有着单向度的迭代进化;实际上,我们面对宋人的生活美学,往往需仰视方见其全貌,实无居高临下的自信。另一方面,对生活的细腻品味,对生活中美的敏感,对于闲暇日少,节奏激荡的现代人来说,本非所长,时代之大势使然;这让我们怀古之时,又颇生艳羡之意。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共业因缘,一味摹古并不是好主意。但无论怎样,总需先了解古人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其精神世界又有怎样的气象,方才谈得到推陈出新,找到当下的方式,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既有内涵、又有趣味,同时具有无限延展的空间。   这便是我们关注宋代茶文化,整理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了。   无论是理解古人的生活美学,还是我们要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与着手。   一是知识与技术的层面。如同我们品一道茶,仅仅能说出真好!恐怕是不够的。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感受其结构与层次,从而有更好的体验。这方面古人是要言不烦,尤其是《茶录》与《大观茶论》,都能直指问题核心,对今日颇有启发。而作为 时代文化的代表,徽宗的品鉴理念,更是大大超越时代,其对口感中重量感、空间感、平衡感的把握,实际上与现代葡萄酒领域专业人士颇能沟通,而反观其后的茶叶品鉴,则似乎是退步了。   不仅如此,即便在对山场与工艺这些技术范畴的理解上,宋人似乎也超过当代。这多少令人困惑,但想想这个时代,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市场、销量、利润,那对于一些可能“无用”的知识与技术的忽略也便可以理解了。《东溪试茶录》中对山场分布,茶园划分,品种特性等方面的记述,不仅开了品茶山场文化的先河,甚至可以说是今人尚未逾越的高峰。在书中宋子安已经构建了细致的“口感地图”,而这正和我近年来对古树普洱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想想现在大多数的普洱山头茶著作非但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甚至对于茶园如何划分,树种的多样性等 基本的知识都视而不见,未免令人唏嘘。   黄儒的《品茶要录》则更多的关注工艺方面的问题。面对工艺,古人往往有更开放的视野,不会奉某某茶国家标准为圭臬,只是比较不同侧重点的口感差异,这也给今人颇多启发。更值得关注的是,古人的工艺的丰富性,这就又涉及到背后的观念了。   古人相信我们的世界运行阴阳相生,五行运化,有着内在的和谐,今人则往往不以为然。我们不必古人的观念,这是对的,但是却往往忽略了今人的局限。什么局限呢?从工艺的角度说,现代人往往只关注一个参数,杀青到什么程度,焙火到什么程度,含水率达到多少,形成了一种线性的思维,无形中误以为只要达到这些参数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衡量一款茶的好坏,并不限于这些,以生物分子成分之多样,结构之复杂,可能有的内涵物质,有的参数我们并未充分认识。古人因为上述的观念,思维的发散,反而会做一些不厌其烦的工作。比如反复加水研磨,过黄时水火并用、多次锤炼。这些方法或许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这样的操作却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众多的可能。   这些不仅在技术上对我们会有启发,在观念上,也会让我们的操作充满生机与趣味。而如果我们对《北苑别录》里面的工艺详细梳理的话,会发现,宋茶看似奇怪的工艺,和唐代以来的外丹、丹药传统密不可分。基本上每一个操作,都能在丹药制作中找到对应的依据。而丹药的背后是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天人合一的理念。那我们所看到的工艺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还有众多的精彩等待我们去发掘。这也将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逐渐展开。   除了知识与技术、观念与哲学,宋人之所以站在文化之 ,还在于艺术与审美的高度。这个在本书关于《大观茶论》的附文中多有涉及,这里不再展开。我们想借此回到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也是上本书(《茶经》注)里面提出的问题:中国究竟有没有茶道?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对今天有无意义?   茶道这个词,英文可以译为“tea ceremony”,也可以译为“tea art”;因为英文历史上没有词语可以对应“道”,只能借用别的词语。这两个词初看只是翻译不同,实际上从礼仪“ceremony”入,还是从艺术“art”入,代表的则是不同的门径。很多人会认为,日本茶道是典型的从礼仪入手;看了这本书“点茶”的部分,可能会认为宋人会从艺术入手。这样来理解也可以,但是可能错过了主题。   考察日本茶道的历史,一休、珠光时代,也并无完备的仪式,即便有简单的仪式,也并未赋予太多的含义。珠光从一休那里得到的,更多的是禅者之间的点拨与默契。到千利休时代,方才逐渐成其范式,同时也渐形成侘寂之美学。盖道之将行,顺应时地而已。仪式化的茶道如果失去其历史与心态的语境,则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   如果说日本人对道的态度是顶礼膜拜,树碑立传。中国的古人多认为,道不可须臾离,更无须大书特书,如果这样做,已经是“背道而驰”了。禅宗有无数的公案,但都是鲜活而非死板的,这方才是道的本义。同样,虽然宋人达到了艺术的 ,点茶也可称是美轮美奂的艺术。但是这不过是道之运行,道之体现。如果将其命名为“道”,则无异于是对道 的污染。这方是禅宗与道家皆达到高峰的宋代却没有形成所谓“茶道”的根本原因。   千年之下,习惯于现代知识体系的我们,对于茶,对于道,恐怕已无古人的自信。从这个角度说,日式茶道的程式化自有其市场,也无须排斥。只不过现代社会压力之下,人心看似强大却很脆弱,如果过于拘谨,层层包裹,难以舒展,这是求道之大忌。以趣味,以意乐进入,更容易让我们的警惕放松下来,邂逅不一样的世界。这方面恰是宋人的特长, 时代的生活美学自有其深意。   无论从何而入,总不要忘记我们的初心,我们习茶、饮茶的初心,希望浓缩宋茶精华的这本书能帮到大家。     宋茶才是 体验   做茶的 一难题   谈宋茶还是有犹豫的,因为宋茶骨髓里是的东西。对于我这种被佛教道家洗脑的人,的玩法不是不好,是太麻烦,太累。但是看这个时代很多人用很粗糙的体验去衡量宋茶,把古人看低了,又心有不甘,总是要啰嗦几句。   既然谈,我们不能光谈风月,这样很多人会说这都是装,其实 的恰恰是 不会装的人,因为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东西好吗,只有向往又达不到的人才会装,不是吗?   契合这个时代,我们要从技术流的角度分析一下,宋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这样比较好交流一点。不知道一篇能不能说清楚,说到哪儿算哪儿吧。   什么是好茶   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些前提。很重要的是,好茶的标准。这个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人,差异很大。   宋人评茶,有一个评语,叫“色味皆重”。按很多人的观点,颜色漂亮又霸气,当然是好茶。但是在宋人那里,这是一个不好的评语。比如蔡襄《茶录》里面讲 的好茶还得是北苑凤凰山一带的,其他地方的茶,再怎么提高工艺,努力制作,也是“色味皆重”,没法和北苑比。   你说这有道理吗?有道理。有句话叫“穷人重口味,富人轻口味”,这个我们在《从老班章到红烧牛肉面》里面谈过,其实对于划分已不明显的中国来说,这种趋势看不太出来了。在有差别的地区还能看出来,我去印度在街边吃点samosa之类的小吃,那口味重的你不就着一瓶矿泉水是无法下咽,我怀疑佛经里提到的北印度美食是否真的存在。而你到了五酒店,口味就远没有那么重了,再到 的家里去吃饭,那你对印度美食的信心就很快恢复了。   颜色也是一样,看看汝窑就知道了,这个不多谈。   当然,拒绝浓重口味,并不是推崇寡淡,按《大观茶论》,好茶的标准是“甘香重滑”,这个重,不是重口味之重,而是讲结构,讲内质,讲茶的力道。实际上宋人的审美和道家、和禅宗有很大关系,了解这个对理解宋茶会很有帮助,不过有人警告我不要哗众取宠,姑且放放。   如果了解美食就知道,“甘香重滑”,香气、滋味与结构、触感并重,是典型的口味,是欲望的表达,和唐代茶风大不一样。即便对陆羽,宋人只是在精神层面尊重,对他的茶并不感冒。因为在看来,那都叫“草茶”,很粗糙,很民间,潜台词是比较low。这个大家看《苕溪渔隐丛话》,包括黄儒的《品茶要录》都是这样的观念。站在整个中国文化的角度,当然我不能认同这个判断,但我们这里大概可以知道,宋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是在哪个方向,这样后面讨论就有了基础。   做茶的 一难题   好了,我们开始进入正题,先要问一个问题,茶,作为一个饮品,口感上 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无论古今,也无论中外,了解了这个问题,对茶的认识就不一样了。   茶,不仅有香甜,还有苦涩。不仅有各种芳香物质、茶氨酸,还有占比更大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怎么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是茶口感上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用大茶缸闷泡的饮茶方式让位于多次短时冲泡?那是因为长时闷泡,茶多酚和咖啡因一次性大量溶于水,苦涩过重,口感并不舒服。分成多次,就好多了。   用开水冲泡散茶方式,是明以来的主流方式。明代也有人吹这个是史上 牛的方法,但是这个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这个很大程度上因为是太祖爷要求的。实际上,老百姓可以接受,不一定认同。   为什么?   因为这种冲泡对茶本身体验的力度和层次感还远远不够,茶当然是可以食用的,你光泡水喝,体验是有所缩减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茶水并食的唐代,茶是往开水里投放,煮好后分而食之。这个煮出来的,比泡出来的要丰富一些,但是肯定苦涩也要重一些。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个是减少投茶量,我们现在煮茶往往是泡过之后比较淡了再煮,如果直接煮就一定是加的量很少,要不然,煮出来的茶就没法喝了。陆羽也采取了这个办法,投茶量和水的比率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陆羽加了点盐,盐可以平衡苦涩,增加汤感的润滑。但是对香气,尤其是清扬之香,只会减分,不会加分。   这样我们达到了茶和水共食的体验,比单单体验泡出来的茶水进了一步,但苦涩只是部分的解决,而且体验还远不够好。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不仅要要避免苦涩,还想完整体验的茶的丰富性,而且要力度很大的体验,怎么办?   这个要求有点为难,难以兼得,甚至可以说根本是矛盾的,但是对于宋人来说,是可以达到的。   宋人是怎么做到的?   先说一点,做到,一定是有代价的。   什么叫代价,就是从采摘、加工、存放、到 终点茶,每一步都是要花功夫的,不是一点功夫。而且,还要不怕浪费,这个没有经济支持是不行的。   总的来说,宋人的做法是采集大量优质茶芽,经过多道工序去掉苦涩物质,并逐渐优化, 后将这反复锤炼的精华调和出口感的很好。   在此无法讲详细,大致说一下,苦涩物质怎么去。我们知道宋茶是蒸青,但是和现在日本抹茶的蒸青不一样,也和唐代的蒸青不一样。   陆羽在《茶经》里讲蒸青是“畏流其膏”,就是蒸的过程中,要保证内涵物质不要流失。但是对于宋人来说,这并无必要,流失就流失呗,你多来点茶芽不就行了。不要忘了,宋人可是点茶,这个茶和水的比例要比陆羽的煎茶高得多了。   总的来说,宋人在蒸茶之后,还要压榨(压黄),这里面还分“大榨”、“小榨”、“翻榨”,榨来榨去,基本上要把“膏”差不多快榨干了。这样苦涩是去了,但是损失也还是蛮大的。   对于宋人来说,这是可接受的,因为可以用高品级采摘、靠量大来弥补。宋人考虑的不是内涵物质是否流失,而是口感的 体验,因为怕浪费就凑合一下?那就不是玩法了。   之前讲过,日本保留的抹茶道和宋人的点茶不是一回事儿,其实是元明以后残留的茶法。  根本的差别,就是这个“榨膏”的过程,以日本历史上之物产国力,能喝到茶已属不易,哪能浪费,这么玩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当你喝到满是泡沫的海苔味菜汤味的日本抹茶,千万不要以为宋茶就是这个样子,差太多了。没有贬低日本抹茶的意思,但是两者从玩法到文化,不是一回事。     当然,这只是工艺的一个方面,微信不宜过长,今天先讲到这里,下次再从各个细节上逐一分析,宋茶为什么是   体验。相信对现在的做茶人、品茶人,都会有很大启发。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