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邱瑞照 、 谭永杰 、 朱群 、 李宝强 、 林方成 著 / 地质出版社 / 2013-06 / 精装
售价 ¥ 180.00 6.7折
定价 ¥268.00
品相 九品
优惠 满包邮
延迟发货说明
上书时间2020-07-05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中国及邻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
《中国及邻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重点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课题和相关配套项目的综合研究成果。作者邱瑞照、谭永杰、朱群、李宝强、林方成等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结合境内外路线地质调查、典型矿床考察和综合研究,系统提出了跨境成矿带成矿规律综合编图技术要求,并按照统一要求首次编制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三个重要跨境成矿带地质矿产系列图,建立了矿产地数据库;开展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研究,划分出1级至3/4级成矿带,圈定出境外找矿远景区16处;在重点成矿带研究基础上,论述了中同及邻区前寒武纪陆块形成与成矿、古亚洲洋演化与成矿、环太平洋成矿带叠加-改造与成矿、特提斯演化与成矿的地质过程和大规模成矿作用;同时,结合有关资料对印支运动在中国及邻区大陆拼合过程中的地位、中生代大规模成矿深部背景、中国及邻区新生代右旋运动特征及效应、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效应等地质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确定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和对比重大事件是开展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基本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中国及邻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可供从事矿产勘查、地质研究以及从事境外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的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第1章 亚洲地质矿产概况1.1 亚洲简况1.1.1 亚洲国家与分区1.1.2 自然地理特征1.1.3 亚洲政治、经济1.2 亚洲地质矿产特征1.2.1 亚洲地质概况1.2.2 亚洲资源1.2.3 中国及邻区优势资源1.3 中国与周边国家资源互补性1.3.1 东北亚地区1.3.2 中南半岛地区1.3.3 中亚地区第2章 中国及邻区地球物理场特征2.1 中国及邻区重力场、磁力场、大地热流2.1.1 重力场2.1.2 磁力场2.1.3 大地热流2.2 中国及邻区深部结构2.2.1 中国及邻近软流圈顶界面埋深变化趋势2.2.2 东亚大陆边缘带低速构造(区)带2.3 全球地幔对流模式2.3.1 全球地幔对流速度特征2.3.2 东亚地幔对流模式2.4 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及其作用2.4.1 岩石圈软流圈特点与分布2.4.2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综合解释2.4.3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的作用2.4.4 岩石圈地幔成分变化与深度的关系2.5 中国区域磁力场、重力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2.5.1 中国重力场、磁力场与区域构造2.5.2 中国重力异常场、航磁异常场与资源分布的关系2.6 地球物理与成矿有关问题讨论第3章 中国及邻区主要构造单元与成矿单元3.1 概述3.1.1 板块构造研究3.1.2 全球板块构造认识3.1.3 中国大陆及邻区大陆动力学背景3.1.4 现代地壳运动与板块划分3.2 主要构造单元3.2.1 稳定陆块3.2.2 造山带3.3 主要成矿单元3.3.1 古亚洲洋构造-成矿域3.3.2 东特提斯构造-成矿域3.3.3 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3.4 中国及邻区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意义第4章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4.1 境内外地质工作程度对比4.1.1 俄罗斯毗邻地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与研究现状4.1.2 蒙古国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与研究现状4.1.3 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与研究现状4.2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构造-成矿单元划分4.2.1 地层分区与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4.2.2 区域构造单元特征4.2.3 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及其区域意义4.2.4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成矿带成矿区划4.2.5 区域遥感地质特征对比4.3 重点成矿带与典型矿床对比及找矿方向4.3.1 中蒙古-额尔古纳成矿带4.3.2 跨越中蒙毗邻地区的克鲁伦满洲里成矿带4.3.3 跨越中-俄毗邻地区的额尔古纳-上黑龙江-岗仁(俄)成矿带4.3.4 南蒙古乌奴耳-阿龙山加林(俄)成矿带4.3.5 南戈壁(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嫩汀成矿带4.4 区域成矿规律4.4.1 空间分布规律4.4.2 时间分布规律4.4.3 与区域构造的关系4.4.4 与中生代火山构造的关系4.4.5 与岩浆活动的关系4.4.6 与地层关系第5章 西昆仑兴都库什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5.1 境内外地质工作程度对比5.1.1 境外西南天山、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5.1.2 境内地质工作程度5.2 构造单元与成矿单元5.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概述5.2.2 成矿区划与各成矿单元特征5.3 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5.3.1 区域岩浆岩分布5.3.2 构造-岩浆带划分5.3.3 构造岩浆-成矿事件5.4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对比5.4.1 成矿地层条件5.4.2 岩浆岩(作用)对比5.5 重点成矿带与典型矿床研究5.5.1 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省(北中带)成矿特征对比5.5.2 对主要成矿系列和矿产类型的研究与剖析5.6 成矿规律5.6.1 区域矿产分布规律5.6.2 控矿因素5.6.3 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5.6.4 成矿系列第6章 三江一湄公河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6.1 境内外地质工作程度对比6.2 构造单元与成矿单元6.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6.2.2 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特征6.2.3 成矿区划6.2.4 成矿带地质特征6.3 重点成矿带(哀牢山-马江成矿带)与典型矿床对比6.3.1 地质背景对比6.3.2 典型矿床对比6.3.3 区域成矿系统划分6.4 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6.5 成矿规律6.5.1 区域矿产成矿系列6.5.2 区域矿产空间分布规律6.5.3 区域矿产时间演化规律第7章 中国及邻区地质与成矿作用7.1 前寒武纪陆块形成与成矿7.1.1 中国及邻区前寒武纪陆块形成过程7.1.2 中国及邻区前寒武纪陆块形成与成矿关系7.1.3 前寒武纪陆块主要成矿模式7.2 古亚洲洋演化与成矿7.2.1 古亚洲洋发展过程7.2.2 古亚洲洋造山与成矿关系7.3 环太平洋成矿带叠加-改造与成矿7.3.1 亚洲东部地区岩浆活动特征7.3.2 亚洲东部环太平洋成矿带成矿特点7.4 特提斯演化与成矿7.4.1 特提斯演化过程7.4.2 造山过程模式7.4.3 特提斯造山与成矿7.5 中国及邻区大陆形成过程与大规模成矿第8章 从全球看亚洲——重大地质事件与资源效应8.1 印支运动在中国及邻区大陆拼合过程中的地位8.1.1 印支构造运动发生的全球背景8.1.2 中国及邻区印支运动的表现8.1.3 印支运动在中国及邻区大陆拼合过程中的地位8.2 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深部背景8.2.1 晚中生代全球背景8.2.2 中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8.2.3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动力学系统8.2.4 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成岩成矿深部背景8.3 中国及邻区新生代右旋运动特征及效应8.3.1 全球背景8.3.2 新生代以来中国及邻区右旋运动依据8.3.3 新生代以来中国及邻区右旋运动动力与模式8.3.4 中国及邻区新生代以来右旋运动效应8.4 基于地质过程解析的资源评价与选区方法8.4.1 全球中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8.4.2 中国及邻区大陆动力学演化与成矿关系8.4.3 资源综合评价与选区举例第9章 结论与思考9.1 主要结论9.2 境外地质工作思考参考文献附录一、本书有关术语解释二、本书附图索引三、本书附表索引四、图版
展开全部
图2
图3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