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庸未改定遗稿】,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史专著——中国地图史纲 ——王庸曾于1931年至1936年在北平图书馆担任舆图部主任,后又到南京图书馆任特藏部主任,,直到1956年去世,王庸在舆图部门工作11年,这种特殊经历使得他接触到许多普通人看不到古地图。首次系统爬梳、展现有关中国古地图记载的历史文献,考证现存几种重要实物地图的源流、版本及流传,[还梳理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测绘工作。王庸 著
举报
-
作者:
王庸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作者:
王庸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上书时间2020-12-15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中国地图史纲
本书原系三联书店出版,自1959年9月起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自20世纪50年代王庸出版《中国地图史纲》之后,到目前为止,有关中国地图史的书籍已有十本左右[2],其中以《中国地图学史》命名的就有三本,作者分别是陈正祥、卢良志和余定国。
王庸先于1938年出版了《中国地理学史》,这是我国第一部地理学史的专著。《中国地图史纲》系该书中有关地图的两章扩大补充而成的,它虽是王庸未改定的遗稿,却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史的专著,故如同《中国地理学史》一样,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由于王庸曾于1931年至1936年在北平图书馆担任舆图部主任,1950年又到南京图书馆任特藏部主任,1954年再次调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兼舆图组组长,直到1956年去世,王庸在舆图部门工作11年,正是这种特殊的工作经历使得他接触到许多普通人看不到的古地图。本书首次系统爬梳、展现有关中国古地图记载的历史文献,考证现存几种重要实物地图的源流、版本及流传,[3]还梳理了近代外国人在中国的测绘工作。王庸的叙述平实、客观。如他谈到虽然《元史》有地球仪的记载,但不等同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一般人民就认识到地是球形的。他下结论也很谨慎,往往用“大概”、“可能”字样来开头以示推测,尽管这种猜测有时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如建立在对文献的分析之上,他推测裴秀评价晋代以前地图皆不精审是因为裴秀看到的图都如此,但可能有着更精审的地图,不过已经遗失罢了,并进一步推测,那时候的地图,尤其是应用在军事方面的,应该都画着山水关隘之类。[4]1973年出土的汉代马王堆地形图证实了上述推测的正确性。王庸认为,中国地图起源于山海图,提出地图史的三个逆转:其一是山海图和经文的逆转;其二是地图和地方志的互为消长;其三是山水画与地图位置的转变。该书为日后中国地图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出版的地图学史,都大量吸收、借鉴了王庸的研究。如同王庸,陈正祥对早期古代地图史的研究,更多的是向读者详细介绍有关地图史的文献记载,很少评论,更缺少从量化的角度来讨论地图的精确性问题。尽管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但是没有刻意划分地图发展的阶段。在王庸的基础上补充部分外国人对中国边区的测绘,以及台湾地图测绘和出版简要介绍,并把地图学史的下限从王庸书的民国时期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
李约瑟的地图史,包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中,专门用来讨论中国地图史的其实只有两节,即“东方和西方的定量制图学”和“中国的测量方法”。为了避免和王庸地图史的重复,更多的是把中国置于世界背景下来讨论中国制图史。作者的目的明显是通过中西对比,对照出早期中国制图技术的先进性,这个先进性当然是由“定量制图学”来体现的,故侧重地图的计量特征,书中讨论单篇地图的并不多。
随后出版的卢良志的《中国地图学史》,在参考王庸、陈正祥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为中国地图学史建构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和学科体系,故此书最大的特点是从先秦开始,按照朝代顺序一直写到清末,不过在明代和清代之间穿插了对测量技术和城市地图、水系图等专题地图的讨论,最后以地图的管理和造送结束全书。其他有关地图史的书籍,多为普及性读物,本文不作详细介绍,下面着重介绍新近出版的余定国的《中国地图学史》(以下简称余书)。
作者简介
王庸,字以中,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县东埠糜巷桥人。
民国3 年(1914年)进江苏省第二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科学习。民国8年考入南京两江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毕业后在无锡中、小学任教2年。民国14 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研究生,亲受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的指导,深究史地之学,开始撰写《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海防图籍录》。民国17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两年后离校南归,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任讲师。民国20年,由陈寅恪介绍出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兼舆图部主任,撰成《中国地理图籍丛考》。民国25年任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两年之后,开始编写《中国地理学史》。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浙江赴内地,先后在湖南师范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民国30年,因父亲逝世,从昆明奔丧回到无锡,后在梅村吴风中学代课,以维生计。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于中央图书馆上海办事处,整理书籍并编辑馆刊。同时在暨南大学兼任史地系教授。因同情与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遭校方解聘。民国36年,受聘任无锡江南大学教授,并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兼课。后又任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1949年4月无锡、苏州相继解放。王庸离开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至无锡县中学任高中部国文教师。翌年春, 由郑振铎推荐,至南京图书馆任特藏部主任。1953年至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1954年调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兼舆图组组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编制《中国舆图分类表》,撰写《中国地图史纲》。同时着手研究《山海经》和《水经注》,其手稿颇多创见。1956年3月14日因患心力衰竭症逝世,终年56岁。
王庸 (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王庸,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字以中,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县东埠糜巷桥人。民国3 年(1914年)进江苏省第二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科学习。民国8 年考入南京两江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毕业后在无锡中、小学任教2年。民国14 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研究生,亲受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的指导,深究史地之学,开始撰写《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海防图籍录》。民国17 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中文名王庸别 名字以中出生地无锡东埠糜巷桥出生日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逝世日期1956年3月14日职 业教师毕业院校南京两江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代表作品《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海防图籍录》
目录
1 人生简历
2 个人主要作品
3 有关王庸的书
人生简历编辑
两年后离校南归,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任讲师。
民国20年,由陈寅恪介绍出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兼舆图部主任,撰成《中国地理图籍丛考》。
民国25年任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两年之后,开始编写《中国地理学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浙江赴内地,先后在湖南师范学院、
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民国30年,因父亲逝世,从昆明奔丧回到无锡,后在梅村吴风中学代课,以维生计。
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于中央图书馆上海办事处,整理书籍并编辑馆刊。同时在暨南大学兼任史地系教授。因同情与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遭校方解聘。
民国36年,受聘任无锡江南大学教授,并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兼课。后又任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
1949年4月无锡、苏州相继解放。王庸离开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至无锡县中学任高中部国文教师。
翌年春, 由郑振铎推荐,至南京图书馆任特藏部主任。
1953年至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1954年调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兼舆图组组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3月14日因患心力衰竭症逝世,终年56岁。
个人主要作品编辑
《中国舆图分类表》,撰写《中国地图史纲》。
同时着手研究《山海经》和《水经注》,其手稿颇多创见。
有关王庸的书编辑
中华艺术家报 王庸 第71期
中国书法院发展纪要 【2004-2011】
中国地理图籍从考
中国书法院发展纪要 【2004-2011】
中国地图史纲 内附图,1958年一版一印
A75629 1998年 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地理学史》
中国地理图籍丛考
中国地理学史(中国文化史丛书 【货号B3-1】馆藏书
中国地图史纲(58年初版、附多幅地图)
中国地理图籍丛考
中国地图史纲 【1959年一版一印 印量900册,有多幅折叠古地图】
中国地理学史(中国文化史丛书,馆书 84年一版一印)
中国地理学史 王庸著 1938年初版195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1次3000册 有几幅精美折叠插图
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地理学史【馆书】
为你推荐
-
慕宋阁
¥298.90
-
萧易
¥52.50
-
高鹗 著;[清]曹雪芹、薛贤荣、范倩倩 编
¥8.43
-
中共中央 著
¥2.26
-
未来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
¥15.00
-
陈云
¥20.00
-
《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编
¥9.00
-
编辑部
¥10.00
-
温廷宽 编
¥356.00
-
陈镜伊
¥60.00
-
不详
¥15.00
-
李先念
¥95.00
-
不详
¥105.00
-
冯岭、李雪 著
¥4.50
-
林思诚 编著
¥6.60
-
黄裳
¥70.00
-
中国法律年鉴社编辑部
¥26.00
-
高铭暄、马克昌 著
¥6.90
-
中国法律年鉴出版社
¥56.00
-
不详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