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折扣店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
图书条目信息
- 作者: 张志安 编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1
- 版次: 1
- ISBN: 9787806528327
- 定价: 35.00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3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展开全部
- 货号:
- xhwx_11517042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特价新书
- 商品描述:
-
职业意识
20世纪80年代末,记者的职业意识开始发生变化,“党的新闻工作者”不再是专享使命,“宣传者”角的自我认同在逐渐淡化,关于“新闻”和“宣传”差异的评论文章也已经屡见报端。
张建伟在一篇题为《西西弗斯的胜利》的文章中谈到,长期以来记者命中注定的事情是“为新闻赋予意义”,中国好新闻的标志之一仍是“为好人好事赋予雷锋精神的意义”。从1986年的《第五代》,到1988年的《大学生成才追踪记》,再到1987年的《命运备忘录》,张建伟的作品均无缘好新闻,于是便开始“怀疑我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的意义了……开始寻找一个真正的记者存在的意义了”。②追问的答案是回到记录本身。他曾这样评价记者王安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贡献:“一个记者应该采写新闻。在中国,这样评价一个记者,是优选的赞誉。”③这种从“宣传者”向“记者”的嬗变,实际上是职业意识的觉醒、记录本位的回归。
很好的记者是会敏锐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前沿方向和改革趋势。透过1987年的深度报道不难发现,深度报道从业者比一般记者具有更强烈的“启蒙”诉求,“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观念行启蒙,是新闻工作者乐此不疲的努力方向”④。他们相信,“新闻作品不光要有宣传、解释或鼓动的功能,还要一步担起社会思辨和社会认识的功能”⑤。
80年代末大报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各家都希望在深度报道的“启蒙”热潮中拔得头筹,而在1987年的竞争中,独领风的非《中国青年报》莫属。“‘理想’和‘理想主义’构成了中国青年报的凝聚力,至少构成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青年报狂飙突领中国新闻界之风时期的凝聚力。”①
据卢跃刚回忆,当时的中青报社具有浓郁的业务空气,等级和资历都被淡化,“认稿不认人”,鼓励争辩,鼓励记者坚持个性,新面孔老面孔不重要,能力是靠前指标,报社鼓励出名编辑、名记者。中青报编辑助理陈小川也谈道:“并没有觉得主任、编辑是个什么官儿。说某文不发,下级一般也要问问为什么,也惯这样。”②
不只是中青报,“竞争、业务”作为当时级大报的编辑部理念已经有普及之势。连《报》也同样改变了以往“上面定题目,派专人去采写”的做,报社经济部定了一条规矩:谁愿意干让谁去,想怎么写怎么写,只要稿子好,质量高,拿得出,不惜篇幅予以刊登。这样,鲁布革报道被一名在报社经济部实的地方报青年女记者“夺”去了。③
1987年的
……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
张志安20.94
-
张志安10.00
-
张志安80.00
为你推荐
-
故宫1280.00
-
[美]马克梦 后浪50.40
-
高建群 著78.00
-
韩阳 著18.25
-
南派三叔15.00
-
南派三叔 著20.00
-
葛欣 著21.25
-
南派三叔20.00
-
南派三叔 著10.00
-
喻慧 绘170.00
-
符霞 编108.00
-
1750.00
-
中央文献出版社45.00
-
MAISON PATEK PHILIPPE SHANGHAL100.00
-
Howard W. Makofsky204.00
-
郑渊洁1.88
-
岑杰6.00
-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480.00
-
云南人民出版社119.00
-
20.00
孔网分类
孔网特色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