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采薇阁书店
  •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汉代传世文献集成

举报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40257002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350000.00

定价 ¥35000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1-01-12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国学古籍 > 历史
      商品描述:
      出版説明
      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黄金時期,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政治方面,繼承和發展秦朝的郡縣制、三公九卿制,實行了以『察舉』爲基礎的選拔制度;收復河套、嶺南,開拓河西、漠南、西域,奠定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疆域。經濟方面,人口大量增長,城市化程度提高,農業、手工業發展迅速,商業和貿易得到前所未有發展,開闢了『絲綢之路』。科學技術方面,《九章算術》標志著古代數學形成完整體系;『牛耕法』『代田法』等耕作技術的推廣.使農業效率提高;發明并改良了造紙術。文化思想方面,收集、整理先秦典籍并進行了吸收和轉化,在融合黄老道家、法家、儒家、陰陽家的基礎上,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爲此後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和學説。漢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朝代,四百年間創造的燦爛文化,已經深入人門的内心世界,成爲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弘揚秀傳統文化已成爲國家基本文化方針,對於增强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漢代不僅文治武功極盛,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更是影響巨大,因此深入研究漢代歷史和文化,發掘内在的精神與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這一切的基礎又在於對漢代著述的整理與研究。漢代學術與文化承前啓後、繼往開來,具有昌盛的經學、成熟的史學、繁榮的子學創作。
      漢興之初,由於受到秦朝焚書坑儒及秦末以來戰亂的影響,先秦典籍大量散佚。高祖與秦始皇一樣,厭惡時時稱引《詩》《書》的儒生,後來懂得陸賈『不可馬上治天下』之理,逐漸重視『文治』,『諸儒始得修其經,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史記・儒林列傳》)。其後,叔孫通及其弟子,因制作禮儀而受到重用,也誘發了人們對先秦典籍和儒學的興趣。漢惠帝時,取消秦朝以來的挾書律,但當時天下多占卜之書,其他典籍甚少。文帝時,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六經之中,《樂》已不存,《詩》《書》《禮》《春秋》僅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得以流傳。於是,文帝使晁錯從伏生習《尚書》,并以韓嬰、轅固生、賈誼等治《詩》《左傳》者爲博士。當然,漢代前期行無爲而治,奉黄老之學,學風相對自由,除《詩》《書》外,還有研習黄老、刑名法術、《爾雅》以及儒家《論語》《孟子》等學問的博士。至漢武帝時,懲前世之弊,慕三代之風,制禮樂、崇教化,欲興太平。這些『稽古禮文』之事又必須依賴六經,然而當時書簡缺脱嚴重,難以解讀,於是在公孫弘的建議下置五經博士,設太學,招博士弟子,同時還『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漢書・文翁傳》)。自此,六經及儒學與權力正式結合,逐漸取得獨尊地位。六經作爲先秦典籍,要作爲國家治理的依據,自然需要進行發揮,因此本於春秋公羊學的『微言大義』的解經方式。經師們對六經的注解被稱爲章句之學。由於對經文的理解往往存在大爲流行諸多主觀附會,再加上口傳内容的出入,五經博士和經師中又形成了不同派别,如《易》有施、孟、梁,《書》有歐陽及大小夏侯,《詩》有齊、魯、韓之學,《禮》有大小戴及慶氏,《春秋》有公羊、穀梁、左氏。各家嚴守師法,注解日傾繁瑣,章句動輒數十萬言。五經博士所掌經學,史稱今文,與西漢後期興起的古文經學相對。另外,漢代儒學得以成爲國家的意識形態,與其中的宗教性因素也是密不可分的。面對社會現實,今文經學『微言大義』的解經方式仍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於是作爲『經』之衍流的『緯』便應運而生。時人將『緯』與預决吉凶的『讖』相結合,用神仙方術、神學信仰、天人感應學説附會儒家經典,以『神道設教』的方式,在鞏固統治、教化民衆、國家祭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讖緯之學與今文經學關係密切,在東漢尤其興盛,章帝時編纂的《白虎通義》則是兩者在理論上的集大成之作。今文和讖緯之外,古文經學是漢代的另一重要學術源流。武帝時,河間獻王購民間古文舊書,魯恭王又得孔子舊宅壁中所藏《逸禮》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後皆藏於秘府。劉歆與其父劉向奉命校書時,認爲《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及《古文尚書》《周禮》等先秦古文舊書比起口傳且附會嚴重的今文經學要可靠得多,奏請立於學官,由此開啓了影響中國學術走向的今古文之爭。王莽代漢,推崇古文經學,立古文博士。東漢時,古文在光武帝時被短暫尊爲官學,隨即被廢。即便如此,古今經學在東漢也獲得到極大發展,出現了鄭興、鄭衆、賈逵、馬融、許慎、鄭玄、服虔、盧植等多位傑出的古文經學家。他們深究經義,兼采今文之説,在學術上占有了壓倒性的優勢。今文學派則多守師説,陷入繁瑣和僵化。直到東漢末年,才有何休繼承董仲舒的春秋學,試圖發揮《公羊傳》的政治思想以挽救社會的衰敗。然而,不論是古文還是今文,在嚴格意義上都屬於史學範疇,即所謂『六經皆史』。在這個意義上,除武帝獨尊儒術、王莽改制、東漢衰微等少數社會變革時期外,經學的學術與政治功能是很難調和的。古文與今文雖然經過演化後不斷融合,但隨著漢代的衰落,也逐漸喪失了其在政治上的生命力。當然,經學并没有消亡,它需要新的學術積累與沉澱,在與政治的分合中不斷發展,這也構成了此後兩千多年的儒學與政治的基本範式。
      比起經學,漢代的史學更爲人所熟知。漢武帝時,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觀,力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史記・報任安書》),根據先秦典籍、皇家檔案以及實地考察、訪問收集而得來的資料,撰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其中記載了上古至武帝後期三千多年間的歷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以及序、論、贊的史論形式爲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劉向、劉歆父子校讎、整理了秘府藏書,對中國文獻學和目録學貢獻巨大。劉向將文獻典籍分成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部,是爲《七略》,此種分類法爲《漢書・藝文志》所沿用。劉向在每部書整理完成後,還撰寫了敘録,記述該書的作者、内容、學術價值及校讎過程,彙爲《别録》。如《戰國策》便是劉向對内容混亂、文字殘缺的原書按照國别進行校訂和編次而成的。劉歆則頂住今文學派的壓力,發掘了《左傳》《周禮》《毛詩》等古文舊書,使這些經典得以流傳至今。班固以頌揚漢德、宣揚儒家正統思想爲目的,繼承《史記》體例,改通代爲斷代,撰成《漢書》。《漢書》以本紀、表、列傳、志爲體例,記載西漢一代的歷史,文獻資料十分豐富,如詔令、奏議、詩賦等原始史料皆有收入。漢獻帝時,荀悦依照《左傳》編年紀事的體例,删略、重編《漢書》,是爲《漢紀》。該書雖爲重抄,然『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後漢書・荀悦傳》),足爲佳史。東漢時期,東觀是宫廷存儲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著述之處。自漢明帝起,便命令史官們於此地修纂當朝國史,班固、陳宗、尹敏、孟異、劉珍、李尤、劉騊駼等皆有參與,最後形成《東觀漢紀》一書。該書是第一部官修史書,記述了光武帝至靈帝間一百餘年的歷史,影響較大,是范曄《後漢書》之前最重要的東漢史書。另外,漢代還出現了一些地方性的史學著作。如《越絶書》保存有吴、越地區東漢以前的許多不見於其他典籍的史料;趙曄《吴越春秋》以記述春秋戰國時期吴、越兩國史事爲主要内容,雖有許多傳聞異説,然其鈔撮古史部分可補《國語》《左傳》《史記》之不足。史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文獻的記載上,更體現在編纂中藴含的思想和理念,而在後一點上《史記》《漢書》等漢代史學著作對後世的影響恐怕更爲深遠。
      經學重視注解與微言大義,史學重在記述歷史事實,子學則内容廣泛而豐富、更具獨創性。漢代的子學涉及數學、天文學、醫學、農學、軍事、思想、文學等各個領域。數學發展到漢代已經形成了較爲完整的體系,《九章算術》作爲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數學典籍,確立了傳統數學基本框架,此後的數學著述要麼是注解,要麼依其體例編纂。稍早成書的《周髀算經》主要使用數字計算和勾股定理來證明當時的『蓋天説』,使之數學化和系統化。醫學方面,東漢集結、整理成書的《神農本草經》總結了漢代及其以前的藥物與藥理學成果,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内容,被歷代醫家所珍視。《傷寒雜病論》從臨床的角度闡述了内傷外感病的辨治原則和具體的治療方法,是我國第一部論述多種外感熱性病的專著。漢代農業技術有了較大提高,出現了世界最早的農學著作——《氾勝之書》。該書是對西漢黄河流域的農業生産經驗和操作技術的總結,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則、播種日期的選擇、種子處理、個别作物的栽培、收穫、留種和貯藏技術區種法等,促進了中國農業生産的發展。崔寔《四民月令》以十二個月爲綱目,記述了黄河流域地主田莊中的各項生産經營活動。軍事方面,『武經七書』之一的《三略》成書於西漢,相傳爲黄石公所作。該書在吸收先秦優秀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總結秦漢政治統治和治軍用兵的經驗,是第一部專論戰略的著作。漢代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思想方面,除上文提到的經學和獨尊儒術以外,還出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思想及著作。陸賈《新語》和賈誼《新書》融合黄老、刑名及儒家思想,提出了『禮法結合』等政治思想,爲儒家登上政治舞臺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兩部書由於没有受到後期那樣的儒家正統學説和神學觀念的影響,具有許多唯物主義觀點,體現了較强的理性精神,代表了秦漢思想發展的一個高峰。淮南王劉安及其賓客門人創作的《淮南鴻烈》,以道家思想爲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説,融會貫通,是戰國至漢初黄老之學的代表作。書中除思想哲理外,還有神話傳説、自然科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同一時期的董仲舒則爲儒學成爲官方學説提供了理論支撐。他在《天人三策》及《春秋繁露》中,一方面堅持儒家仁義道德和禮樂教化;一方面以春秋公羊學的微言大義的解經方式詮釋經典,融合儒法陰陽,適應時勢,創造了一套包含『天人感應』『大一統』『三綱五常』等思想的政治儒學體系。揚雄是繼董仲舒後的又一位大儒,他不受當時經學和神學的束縛,仿《論語》和《周易》作《法言》《太玄》,力圖恢復被扭曲的孔子正統學説。桓譚歷仕西漢、王莽、東漢三朝,其時正當讖緯神學盛行之際,他不畏强權,『極言讖之非經』(《後漢書・桓譚傳》)。在《新論・形神》篇中,對戰國以來社會上流行的神仙方術迷信思想進行了嚴肅 批判,指出精神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正如『燭無火亦不能獨行於虛空』。王充作爲東漢最傑出的思想家,喜好辯論,其言論不合於世俗,却頗有理據。他在《論衡》一書中,站在『疾虛妄』的立場,對『天人感應』『善惡報應』『奉天法古』等封建迷信思想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專權、朝政腐敗,豪强勢力擴張,民衆日益困苦,社會矛盾尖銳,出現了王符、崔寔、仲長統、荀悦等思想家和政論家。他們反對『天人感應』學説,批判重天道、輕人事的本末倒置,針對朝政的黑暗和腐敗,提出了許多治國安民的道理與方法。漢代的文學成就同樣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散文、漢賦、樂府詩以及筆記小説上。散文以歷史散文和政論散文爲主,如賈誼《過秦論》《論治安策》、晁錯《論貴粟疏》、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桓寬《鹽鐵論》。這些散文在大一統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就如何鞏固新興政權和建立新時代的思想形態等問題進行了條理清晰、嚴謹質實的論述。隨著西漢經濟的發展以及疆土的拓展,國力日益强盛,呈現出恢宏的國家氣象和昂揚的民族精神,以狀物敘事爲主鋪張揚厲的大賦應運而生。賦作爲漢代最重要的文學形式,辭賦名家輩出,如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等便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樂府詩源於漢代音樂機關樂府大規模收集和整理的文人歌辭和民間歌謠,主要用於郊廟祭祀或宴會的演奏。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樂府詩的特點和功能有如下記述:『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漢代還是筆記小説的形成時期,出現了諸如《説苑》《西京雜記》《風俗通義》《神異經》《漢武别國洞冥記》等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蟲魚、風俗民情、鬼怪神仙,既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也是重要的史料。
      漢代學術與文獻比起其他任何時期,都更具存亡繼絶、開創奠基的作用。首先,現今流傳的先秦著作,除少量出土文獻外,都是由漢代學者整理和編纂而成的。其次,漢代學術的研究範式、學術著作的體例爲後世所廣泛沿用,如《史記》《漢書》之於歷代史學,經學之於後世的注釋學,劉向、劉歆父子之於目録學、校讎學,《九章算術》之於數學,《神農本草》和《傷寒雜病論》分别開創的藥物學和臨床醫學,《説苑》《西京雜記》之於後世的筆記小説,等等。最後,也是最爲人所熟知的一點,漢代一方面繼承了以法家思想爲基礎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一方面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了儒法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充分融合,對此後兩千多年的社會具有深刻影響。由於時代久遠以及書寫載體與印刷技術等原因,漢代的傳世文獻十分稀少。董治安先生主編的《兩漢全書》雖然内容十分豐富和全面,對漢代學術研究極有貢獻。但作爲點校、整理的彙編,既不免錯漏,又難以反映不同版本間的内容差别,而且以人物爲綱的體例造成了原始文獻的割裂。本編《漢代傳世文獻集成》以傳統的經、史、子、集爲綱目,幾乎收録了所有傳世的漢代著作及其相關重要版本,所收文獻絶大部分爲宋元珍本、覆宋本、仿宋本,尤其是收録了海外所藏的多種珍貴版本。與此同時,我們為了突出文獻的學術價值,將一些明清時期關於漢代文獻的精校本和重要注本也作了收録。 另外,漢代著作雖然散佚嚴重,但宋元以來也有許多輯佚成果不容忽視,因此特設《輯佚編》,將王應麟、王謨、馬國翰、黄奭等學者收集、整理的漢代文獻也一并收録。當今學界,漢代學術和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皆不如宋元和明清,文獻的缺乏或對傳世文獻不夠重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相信本編文獻的影印出版可以在這方面有所幫助!

      總目録

      【經編】
      第一册
      焦氏易林 十六卷 漢 焦延壽 撰 清嘉慶十三年吴門黃氏士禮居刻陸敕先校宋本   一  
      第二册
      焦氏易林(一) 卷一至卷三 漢 焦延壽 撰 清嘉慶十年張氏照曠閣刻學津討原本一
      第三册
      焦氏易林(二) 卷四 漢 焦延壽 撰 清嘉慶十年張氏照曠閣刻學津討原本一         
      京氏易傳 三卷 漢 京房 撰 三國吴 陸績 注 上海涵芬樓影明天一閣刻本一七七      
      京氏易傳 三卷 漢 京房 撰 三國吴 陸績 注 明 程榮 校 明萬歷刻漢魏叢書本三○三      
      京氏易傳 三卷 漢 京房 撰 三國吴 陸績 注 明崇禎毛氏刻津逮秘書本四一五      
      第四册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 三卷 漢 魏伯陽 撰 後蜀 彭曉 注 
                                                       上海涵芬樓影明正統道藏本一      
      周易參同契 三卷 漢 魏伯陽 撰 明嘉靖趙府味經堂刻本一五三      
      周易參同契古本集注 二卷 漢 魏伯陽 撰 清 仇兆鰲 集注
                                                   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二○一   
         
      第五册
      詩外傳 十卷 漢 韓嬰 撰 清 黃丕烈 跋 元至正十五年嘉興路儒學刻明修本     一 
      韓詩外傳(一) 卷一至卷六 漢 韓嬰 撰 明沈氏野竹齋刻本 二八七     
      第六册
      韓詩外傳(二) 卷七至卷十 漢 韓嬰 撰 明沈氏野竹齋刻本一
      韓詩外傳 十卷 漢 韓嬰 撰 明毛氏汲古閣覆刻宋抄本一四九     
      第七册
      韓詩外傳 十卷 序説一卷 補逸一卷 漢 韓嬰 撰 清 趙懷玉 校正 許瀚 校注 
                            清乾隆五十五年趙氏亦有生齋刻本一      
      毛詩詁訓傳(一) 卷一至卷六 漢 毛萇 傳 漢 鄭玄 箋 唐 陸德明 釋文 
                                          宋刻巾箱本
      第八册
      毛詩詁訓傳(二) 卷七至卷二十 漢 毛萇 傳 漢 鄭玄 箋 唐 陸德明 釋文 
                                           宋刻巾箱本一     
      第九册
      附釋音毛詩注疏 二十卷(一) 漢 鄭玄 箋 唐 陸德明 音義 孔穎達 疏 
                                                    宋建安劉叔剛刻十行本一  
      第十册 
      附釋音毛詩注疏 二十卷(二) 漢 鄭玄 箋 唐 陸德明 音義 孔穎達 疏 
                                                    宋建安劉叔剛刻十行本一
      第十一册
      附釋音毛詩注疏 二十卷(三) 漢 鄭玄 箋 唐 陸德明 音義 孔穎達 疏 
                                                    宋建安劉叔剛刻十行本一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