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采薇阁书店
  •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举报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40255442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售价 199800.00

定价 ¥19980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21-01-12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国学古籍 > 历史
      商品描述:
      西口文化区方志集成
      書號:978-7-5402-5544-2
      主編:王婷 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冊數:202冊   開本:16開
      中图法分类号: K294
      出版説明
      『治天下者以史爲鑒,治郡國者以志爲鑒』,方志對於地方上的自然、地理、人口、物産、政治沿革、史事、制度、人文面貌等都有整體的概觀和記録,因而一地之地方志書的修訂、整理和流傳的重要性,有如家譜之於一個家族,國史之於一國一朝。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國古代志書的修纂事業達到了頂峰,數量之多,種類之全,範圍之廣,劃分之細都是前所未有。『走西口』是一個具有一定時空範圍的歷史活動,對這一範圍内的地方志書進行整合,對於這一區域文化的研究可以説是具有基石性質的一項工作。本書即是對這一特定文化區域内所涉及的地方性志書的整理彙刊。
      『走西口』,也就是『走口外』,主要指明清以來長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晋中和陝北等地的人們到長城以北的内蒙古地區謀生的社會活動。『走西口』之『口』,一般指明隆慶以後在長城沿綫開設的互市關卡,至清演變成對蒙貿易的關卡。習慣上,晋商稱大同以東的張家口爲『東口』,大同以西右玉縣的殺虎口爲『西口』,此爲『西口』之狹義解釋。雖然學界對於西口之『口』的界定仍存爭議,但是對於西口地區的理解則是較爲統一的,即以綏遠地區爲主體的内蒙古中西部的區域。清代時綏遠屬漠南蒙古的一部分,因設有綏遠駐軍駐守此地,故名綏遠。設歸綏道,屬山西省。民國初年,袁世凱政府爲加强對蒙古地區的統治,便大力推行民政統治制度,分别在内蒙古劃置三個特别區(熱河、察哈爾、綏遠)。一九一四年,北洋政府公布設置綏遠特别區,將原先由山西省管轄的歸綏道十二縣,改由綏遠城將軍管轄,還有歸化城土默特左、右二旗,伊克昭盟和烏蘭察布盟也劃歸綏遠特别區。一九二八年改稱綏遠省。全省轄境相當於今内蒙古巴彦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的海勃灣區、海南區,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及烏蘭察布市大部(除化德、商都外)。
      『走西口』者以山西人居多,大體上分兩支,一支是晋西北、雁北、晋北、晋中的人,範圍包括保德、河曲、偏關、朔州、平魯、左雲、右玉、山陰、代縣、忻州、原平、定襄、五臺、平遙、太谷、榆次、太原等地。他們大多自殺虎口出塞,進入和林格爾、清水河地區,然後到土默特、包頭等地;也有走張家口,即東口,進入蒙古中西部。另一支是晋西北和陝北一帶的人,越過長城進入鄂爾多斯、河套平原等地。當然,也有一些流動的甘肅、寧夏等地的人口。其中,一些晋商的活動軌跡甚至遠達沙俄。從路綫上來看,大體有八條綫路方向:其一是從河曲、保德縣過黄河到包頭的河保綫;其二是自偏關、右玉出内蒙古清水河的偏右綫路;其三是雁門關南的寧武、定襄、代縣百姓出關后走右玉殺虎口的雁門關綫路;其四是自大同出察哈爾草原的大同綫路;其五是出天鎮走馬市口綫路;其六是自張家口到内蒙多倫再到東蒙、錫盟地區的張家口綫路;其七是自陝西榆林、靖邊、神木、府谷等縣出内蒙古,所謂的『走後套』綫路;其八是寧夏、陝西的一些百姓自寧夏過河入内蒙地區,民間又有俗稱的『走西頭』或『刮寧夏』。
      隨著歷史時空的演進,從『走西口』群體的祖籍地到遷入地逐漸形成了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等各方面的交流融合圈,并體現出一定範圍内的文化獨特性,學界稱其爲『西口文化區』。現今來看,將這一範圍納入到一個文化區域研究範式中進行的探討十分有意義。『西口文化區』大致就包含了南向的以殺虎口爲輻射點的晋西北、雁北、晋北、晋中地區;北向的以歸化城爲輻射點的綏遠、河套地區;西向的寧夏、陝西、内蒙交界的一些地區;以至東界的張家口地區。在這一文化區域内,晋、冀、陜地區方志修纂和保留較爲完備;内蒙古地區則方志出現較遲,數量也少,到明清時期受『走西口』活動的影響,才有大量墾殖和從事商貿人口湧入,形成定居,修志活動也才有了進一步發展。
      在編輯過程中,本書大體以所屬今晋、蒙、冀、陝地區爲先後,其下又以縣鄉排定,最後同一地之志書按時間先後排列,區域類志書排列於最後。西口地區所涉及的省區,必有展現全貌之省志、全志,其中多有涉及西口文化的記載,但若收録則太過籠統,不便展示主題,因而暫予舍棄,其中例外者即收録有關綏遠和察哈爾的地方志資料。因時代的變遷,地域政區規劃的更迭,雖然綏遠爲民國時期塞北四省之一,但在清朝其地爲歸綏道,屬山西管轄,今天也僅僅是内蒙古自治區所轄的一部分,且爲西口文化所涵蓋的重要區域,因而雖曾有原稱省志者,均視爲一地區之志書收録其中。『察哈爾』雖曾有省之稱,但其近代政治區劃更類於一種特區劃分,範圍所涉包含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而以今河北張家口地區爲主,也是西口文化所涉的重要區域,因而也視爲地區志書收録,不以省志而限。本書共收録西口文化區地方志書類文獻近一百五十種,希望對西口文化區的提倡與研究皆能産生積極的助益。
      二〇一九年五月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
      (乾隆)天鎮縣志 八卷 清 胡元朗 纂修 清乾隆四年刻本
      第二册
      (光緒)天鎮縣志 四卷 首一卷 
      清 洪汝霖 等修 楊篤 等纂 清光緒十六年刻補配本
      第三册
      (雍正)陽高縣志 六卷 清 房裔蘭 修 蘇之芬 纂 清雍正七年刻本
      第四册
      (嘉慶)左雲縣志 十卷 首一卷 
      清 袁大選 修 李翼聖 纂 侯凱 增訂 清雍正四年修嘉慶八年增修抄本
      第五册
      (光緒)左雲縣志 四卷  清 余卜頤 修 藺炳章 纂 民國間石印本
      第六册—第八册
      (雍正)朔平府志 十二卷 清 劉士銘 修 王霷 纂 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第九册
      (道光)偏關志 二卷 
      明 盧承業 原編 清 馬振文 增修 清道光間刊一九一五年鉛印本
      第十册
      (道光)河曲縣志  四卷 清 曹春曉 修 清道光十年刻本
      第十一册
      (道光)河曲縣志采遺 四卷 清 黄宅中 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第十二册—第十三册
      (同治)河曲縣志  八卷 清 金福增 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第十四册—第十六册
      (乾隆)保德州志 十二卷 首一卷 清 王克昌 修 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第十七册—第十八册
      保德州鄉土志  三編 清 吴大猷 纂修 一九一六年石印本
      保德州志 十二卷 首一卷 清 馬蕃庶 等修 一九三二年鉛印本
      第十九册—第二十册
      (正德)大同府志 十八卷 明 張欽 纂修 明正德刻嘉靖增修本
      第二十一册—第二十三册
      (順治)雲中郡志 十四卷 清 胡文燁 纂修 清順治刻本
      第二十四册—第二十八册
      (乾隆)大同府志 三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吴輔宏 纂修 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
      第二十九册—第三十一册
      (道光)大同縣志 二十卷 首一卷 尾一卷 
      清 黎中輔 纂修 清道光十年刻本
      大中華大同地理志  清 厲時中 纂 一九二〇年石印本
      第三十二册—第三十三册
      大同調查記 二卷 民國 郭象伋 撰 民國間稿本
      (萬曆)渾源州志 二卷(存卷一) 明 趙之韓 王濬初 等纂 明萬曆刻本
      (順治)渾源州志 二卷 附恒岳志三卷 清 張崇德 纂修 清康熙元年刻本
      第三十四册
      (乾隆)渾源州志 十卷 清 桂敬順 纂修 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第三十五册—第三十七册
      (光緒)渾源州續志 十卷 清 賀澍恩 纂修 清光緒七年刻本
      恆山志 五卷 首一卷 清 桂敬順 纂 清乾隆二十八年渾源縣署刊本
      恆山續志 一卷 清 賀澍恩 修 清光緒五年刊本
      (萬曆)懷仁縣志 二卷 明 楊守介 纂修 明刻本
      第三十八册
      (光緒)懷仁縣新志 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李長華 姜利仁 等修 清抄本
      第三十九册
      (萬曆)應州志 六卷 明 王有容 修 田蕙 纂 明萬曆刻本
      第四十册
      (乾隆)應州續志 十卷 首一卷 清 吴炳 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第四十一册
      (光緒)應州再續志 二卷 清 湯學治 纂修 清光緒八年刻本
      (崇禎)山陰縣志 六卷 明 劉以守 纂修 清刻本
      第四十二册
      (崇禎)山陰縣志 六卷 明 劉以守 纂修 民國間抄本
      (康熙)朔州志 六卷(存卷一至三) 清 侯樹屏 修 一九三六年石印本
      第四十三册—第四十四册
      (雍正)朔州志 十二卷 清 汪嗣聖 修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萬曆)馬邑縣志 二卷 明 宋子質 纂修 明萬曆刻本
      第四十五册
      (康熙)馬邑縣志 五卷 清 秦櫎 修 霍燝 纂 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

      第四十六册
      馬邑縣志 四卷 民國 陳廷璋 修 霍殿鼇 纂  一九一八年鉛印本
      第四十七册—第四十九册
      (乾隆)直隸代州志 六卷 清 吴重光 纂修 清乾隆五十年刻本
      第五十册—第五十二册
      (光緒)代州志 十二卷 首一卷 
      清 杜崧年 修 俞廉三 纂 清光緒八年刻本

      第五十三册—第五十四册
      (乾隆)寧武府志 十二卷 首一卷 續寧武府志一卷 
      清 周景柱 等修 乾隆十七年刻咸豐七年重印本
      山西五臺縣古跡圖 一卷 清刻本
      (康熙)五臺縣志 八卷首一卷(存卷首卷一) 
      清 周三進 纂修 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第五十五册
      (乾隆)五臺縣志 八卷 清 王秉韜 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第五十六册—第五十七册
      (光緒)五臺新志 四卷首一卷 
      清 徐繼畬 纂修 清光緒九至十年刻本重印本
      五臺縣小志 不分卷 民國 蘇從武 編 川至中學一九二二年刊本
      (嘉靖)崞縣志 八卷 明 尹際可 纂修 明嘉靖刻本
      第五十八册
      (乾隆)崞縣志 八卷 清 邵豐緱 顧弼 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第五十九册—第六十一册
      (乾隆)崞縣志續編 二卷 清 顧弼 纂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光緒)續修崞縣志 八卷 清 趙冠卿 龍朝言 修 清光緒八年刻本
      第六十二册
      (萬曆)定襄縣志 八卷 明 安嘉士 修 王立愛 續修 舊抄本
      第六十三册—第六十四册
      (雍正)定襄縣志 八卷 
      清 王時炯 原本 王會隆 續修 清雍正五年增補康熙本
      第六十五册—第六十七册
      (光緒)定襄縣補志 十三卷 圖一卷 清 鄭繼修 等修 清光緒六年刻本
      (萬曆)忻州志 四卷(闕卷二) 明 陽維岳 纂修 明萬曆三十六年刻本
      第六十八册—第七十一册
      (乾隆)忻州志 六卷 清 周人龍 原本 竇谷邃 增訂 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光緒)忻州志 四十一卷 清 方戊昌 修 方淵如 纂 清光緒六年刻本
      第七十二册
      (嘉靖)太原縣志 六卷 明 高汝行 纂輯 明嘉靖三十年刻本
      第七十三册—第七十五册
      (萬曆)太原府志 二十六卷 明 關廷訪 纂修 明萬曆刻本
      (順治)太原府志 四卷(存卷一) 清 佚名 纂 清順治十一年刻本

      第七十六册
      (雍正)重修太原縣志 十六卷 清 龔新 沈繼賢 纂修 清雍正九年刻本
      第七十七册—第八十三册
      (乾隆)太原府志 六十卷 
      清 沈之燮 沈樹聲 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第八十四册—第八十五册
      (道光)太原縣志 十八卷 圖一卷 
      清 員佩蘭 修 楊國泰 纂 清道光六年刻本

      第八十六册—第八十八册
      (光緒)續太原縣志 二卷 清 薛元釗 修 王效尊 纂 清光緒八年刻本
      (康熙)陽曲縣志 十四卷 首一卷 
      清 戴夢熊 修 李芳蓁 等纂 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第八十九册—第九十一册
      (道光)陽曲縣志 十六卷 
      清 梁萼涵 等修 閻士驤 等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第九十二册
      (康熙)徐溝縣志 四卷 清 王嘉謨 纂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
      第九十三册—第九十五册
      (光緒)補修徐溝縣志 六卷 清 王勛祥 修 秦憲 纂 清光緒七年刻本
      (光緒)清源鄉志 十八卷 首一卷 
      清 王勛祥 修 王效尊 纂 清光緒八年梗陽書院刻本
      第九十六册
      釋徐溝 不分卷 劉文炳 撰 一九二八年鉛印本
      (康熙)榆次縣續志 十四卷 首一卷 (闕卷十四) 
      清 劉星 王介石 等纂修 清康熙刻本

      第九十七册—第九十九册
      (乾隆)榆次縣志 十四卷 首一卷(闕卷首) 
      清 錢之青 等纂修 清乾隆十五年刻本
      (同治)榆次縣志 十六卷 首一卷 末一卷(闕卷首卷末) 
      清 俞世銓 陶良駿 纂修 清同治二年鳳鳴書院刻本
      第一○○册—第一○二册
      (光緒)榆次縣續志 四卷 
      清 吴師祁 張承熊 修 黄汝梅 等纂 清光緒十一年會元齋刻本

      榆次縣志 二十卷 末一卷 
      民國 張敬顥 修 常麟書 等纂 一九四二年鉛印本
      第一○三册
      (萬曆)太谷縣志 十卷 (闕卷二) 明 喬允升 修 清順治十二年刻本
      第一○四册—第一○五册
      (順治)太谷縣續志 二卷 (闕一卷) 
      清 郝應第 纂修 清順治十二年刻本
      (乾隆)太谷縣志 八卷 清 王澤沛 等修 清乾隆四年刻本

      第一○六册—第一○七册
      (乾隆)太谷縣志 八卷 清 郭晋 修 管粵秀 纂 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第一○八册—第一一○册
      (咸豐)太谷縣志 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章青選 等修 章嗣衡 纂 清咸豐五年刻本
      第一一一册—第一一四册
      (光緒)太谷縣志 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恩浚 等修 王效尊 等纂 清光緒十二年刻本

      第一一五册—第一一八册
      太谷縣志 八卷 附外編一卷 
      民國 安恭己 等修 一九三一年太原德和信鉛印本
      (康熙)重修平遙縣志 八卷 清 王綬 纂修 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本
      第一一九册—第一二一册
      (光緒)平遙縣志 十二卷 清 恩端 修 清光緒九年刻本
      第一二二册
      (康熙)祁縣志 八卷 清 周繼芳 等纂修 清康熙四十五年增修本

      第一二三册—第一二四册
      (乾隆)祁縣志 十六卷 (闕卷八卷十六) 
      清 陳時 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第一二五册—第一二七册
      (光緒)祁縣志 十六卷 清 劉發岏 等修 清光緒八年刻本
      第一二八册
      綏遠志 十卷 首一卷 清 貽榖 修 高賡恩 纂 清光緒三十四年刊本
      第一二九册
      綏遠河套治要 不分卷 民國 周晋熙 撰 民國鉛印本
      綏乘 十一卷 清 張鼎彝 編 泰東書局一九二一年鉛印本
      第一三○册—第一三一册
      綏遠概况   民國  綏遠省政府 編 一九三三年綏遠省政府鉛印本
      伊盟右翼四旗調查報告書 
      民國 蒙藏委員會調查室 修纂 一九三九年鉛印本
      第一三二册
      歸綏縣志 十四卷圖一卷 民國 鄭裕孚 纂 鄭植昌 修 一九三四年鉛印本
      第一三三册—第一三五册
      歸化城廳志 不分卷 清 劉鴻逵 修 沈潛 纂 舊抄本
      古豐識略 四十卷 清 鐘秀 張曾 編纂 舊抄本
      第一三六册
      歸綏識略 三十六卷(存二十五卷殘一卷) 清 張曾 編 民國間抄本
      第一三七册
      和林格爾廳志 四卷 清 拖明 等纂修 清咸豐二年活字本
      新修清水河廳志 二十卷 清 文秀 修 廬夢蘭 纂 光緒九年刻清末抄本
      第一三八册
      豐鎮廳志 八卷首一卷 清 德溥 纂輯 清光緒間抄本

      第一三九册
      土默特旗志 十卷 佚名 修 清光緒刻本
      五原廳志 二卷 (存上卷) 佚名 舊抄本
      五原廳志略 二卷 清 姚學鏡 編 舊鈔本
      第一四○册
      集寧縣志 四卷 民國 楊葆初 撰 一九二四年抄本
      臨河縣志 三卷 民國 呂咸 修 王文墀 纂 一九三一年鉛印本
      第一四一册—第一四五册
      燕晋察哈爾旅行記  民國 侯鴻鑒 撰 一九二一年鉛印本
      察哈爾口北六縣調查記 不分卷 民國 楊溥 編 一九三三年鉛印本
      察哈爾省通志 二十八卷 首一卷 
      民國 宋哲元 修 梁建章 等纂 一九三五年鉛印本
      第一四六册—第一四九册
      察哈爾鄉土志 不分卷 民國 林傳甲 修 民國間油印本
      (嘉靖)宣府鎮志  四十二卷 
      明 孫世芳 修 欒尚約 輯 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第一五○册—第一五五册
      (乾隆)宣化府志 四十二卷 首一卷 
      清 吴廷華 修 王者輔 等纂 清乾隆八年修二十二年增刻本
      第一五六册—第一五七册
      (康熙)宣化縣志 三十卷 清 陳坦 纂修 清乾隆間增刻本
      第一五八册—第一六○册
      宣化縣新志 十八卷 首一卷 
      民國 陳繼曾 郭維城 等修 王吉士 等纂 一九二二年鉛印本
      宣化縣鄉土志 一册 民國 謝恩承 等編 一九二三年石印本
      (順治)蔚州志 二卷 清 李英 纂修 清順治十六年刻本
      第一六一册—第一六三册
      (乾隆)蔚縣志 三十一卷 清 王育榞 修 李舜臣 等纂 清乾隆四年刻本
      蔚州志補 十二卷首一卷 清 楊世昌 吴廷華 等修 清乾隆十年刻本
      第一  册—第一六五册
      (光绪)蔚州志 二十卷 首一卷 清 慶之金 楊篤 纂修 清光緒三年刻本
      第一六六册—第一六七册
      張北縣志 八卷 首一卷 民國 陳繼淹 修 許聞詩 等纂 一九三五年鉛印本

      第一六八册
      (乾隆)懷安縣志 二十四卷 清 楊大崑 錢戢曾 纂修 清乾隆六年刻本
      第一六九册—第一七○册
      (光緒)懷安縣志 八卷 首一卷 末一卷 
      清 蔭禄 程燮奎 等修纂 清光緒二年刻本
      第一七一册—第一七二册
      懷安縣志材料 八卷 佚名 民國抄本
      第一七三册—第一七五册
      懷安縣志 十卷 首一卷 民國 景佐綱 修 張鏡淵 等纂 一九三四年鉛印本
      第一七六册
      陽原縣志 十八卷 民國 劉志鴻 修 李泰棻 纂 一九三五年鉛印本
      第一七七册
      (乾隆)萬全縣志 十卷 首一卷 清 左承業 纂修 清乾隆十年刻本
      第一七八册—第一七九册
      萬全縣志 十二卷 首一卷(闕卷首) 
      民國 路聯逵 修 任守恭 纂 一九三四年鉛印本
      第一八○册—第一八二册
      延綏鎮圖説 一卷 明刊《陝西四鎮圖説》本
      延綏東路地理圖本 明繪本
      (康熙)延綏鎮志 六卷 清 譚吉璁 纂修 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
      第一八三册—第一八五册
      (道光)榆林府志 五十卷 首一卷 清 李熙齡 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第一八六册—第一八七册
      榆林縣志 五十卷 首一卷 民國 裘世廉 修 張立德 等纂 一九二九年稿本
      榆林縣鄉土志 不分卷 佚名 民國間抄本
      第一八八册
      (道光)神木縣志 八卷 附補編一卷 清 王致雲 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第一八九册
      神木縣志 四卷 佚名 清抄本
      神木縣鄉土志 四卷 佚名 民國鉛印本
      第一九○册
      (乾隆)府谷縣志 四卷 清 鄭居中 麟書 纂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
      第一九一册
      (嘉慶)葭州志 二卷 清 高珣  龔玉麟 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年增刻本
      葭州鄉土志 一卷 佚名 清抄本

      第一九二册
      (嘉慶)定邊縣志 十四卷 首一卷 (闕卷首) 
      清 徐觀海 戴元夔 原纂 黄沛 增修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第一九三册
      (光緒)定邊縣鄉土志 三卷 
      清 吴命新 修 賀廷瑞 纂 清光緒三十二年抄本
      靖邊志稿 四卷 清 丁錫奎 修 白翰章 等纂 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
      第一九四册
      横山縣志 四卷 民國 劉濟南 張斗山 修 一九二九年石印本
      第一九五册
      三關志 十卷 (存七卷) 明 廖希顏 撰 明嘉靖刻本
      三關圖説 不分卷 明 康丕揚 撰 劉餘澤 續 明萬曆刻本
      第一九六册—第一九八册
      兩鎮三關通志 存十三卷 明  尹耕 撰 明刻本
      第一九九册—第二○○册
      口北三廳志 十六卷 首一卷 
      清 金志節 原本 黄可潤 增修 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第二○一册—第二○二册
      (乾隆)河套志 六卷 清 陳履中 纂修 清乾隆寓園刻本
      河套圖考 一卷 清 楊江 撰 清咸豐七年關中書院刻本
      河套圖志 六卷 民國 張鵬一 編 一九二二年鉛印本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