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立体照片-------清末民初北京内城东便门城楼,箭楼和护城河,河边有快乐的北京清代百姓老少爷们。泛银漂亮
举报
-
拍摄者:
科尔伯恩
-
年代:
清代 (1645-1911)
-
拍摄者:
科尔伯恩
-
年代:
清代 (1645-1911)
上书时间2020-11-14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
商品描述:
-
清末民国立体照片,大约百年前出品,是蛋白或银盐的老照片。泛银
清末民国北京内城东便门城楼,箭楼和护城河,河边有快乐的北京清代百姓老少爷们
東便門是北京外城北垣東段上的城門,與北垣西段上的西便門相對,是一对姊妹門。北京外城建於明嘉靖年間,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毛伯温上書:“古之有城必有郭,城以衛君,郭以衛民,……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思患預防,豈容或緩。臣等以爲宜築外城便。”此議得到嘉靖帝認可。但工程浩大,錢財籌集不易,朝中也是屢議屢拖。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兵科給事中朱伯辰再次提出修築外城之議,嚴嵩也積極讃許。這次嘉靖帝終於同意,並進一步表示“今須四面興之,乃爲全算。不四面未爲王制也。”計劃修築外城後,北京城要成爲“回字形”格局。但是工程浩繁,財力不濟,最後南面城垣的修建未能西抵故金旧城垣,卽北折在內城東西向包築於東南角樓和西南角樓北側,成爲了“凸字形”格局,形成包京城南面一面的“帽子城”。修築外城工程於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完工,闢五門,在東西兩小段北垣上闢兩便門。據明《世宗實錄》載:“京師外城成,上命正陽外門名永定,崇文外門名左安,宣武外門名右安,大通橋門名廣渠,彰義街門名廣寜”。
外羅城的建築是草草收尾,東、西段城牆北折後,稍越過內城南垣界限卽分別折向內城,形成了外城的北垣。東段北垣僅略包過內城東南角樓,卽與內城東垣結合,因外城牆體矮於內城,抵內城根的外城牆端築一碉樓相結合,通過碉樓內的階梯纔可登上內城垣。碉樓朝外的牆面開有兩排八個窗子(戰時也可能當箭窗用),所以俗稱“八瞪眼兒”。西段北垣是對着內城西垣南段第一个墩臺修築,所以結合部碉樓是與墩臺(馬面)的正面相接,不是結合到內城牆體上。可見當時是帶有臨時性質,没想到也成爲了永久設置。爲便於从外城直接出城,在這兩段北牆上分別開了兩個小城門,卽東便門和西便門。這本不在原規劃之內,原規劃外羅城是全包圍內城,並爲十一門之制,就像元大都城,東、西、南三面各闢三門,北面闢二門。現在互聯網上有臆說,言東、西便門原本偏於一隅,本叫“偏門”,俗說成了“便門”。此說大谬,可想“偏門”是“邪門歪道”之義,江湖上“撈偏門”的都不是正當行業。堂堂帝京豈可冠“偏門”之名於城門,稱做“便門”,已然是權宜之計了。在有的古籍叙述中,東、西都免了,就直接叫做便門,好在老北京人方位感強,上下文一串,自然就知道是哪邊兒的“便門兒”了。另外,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城甕城完工時,僅築有半圓形小甕城,甕城最外端開有一個甕城門洞,没有箭樓。入清以後,乾隆十五年纔在甕城門洞上加築了箭樓 (作者: 陶然野佬)
照片就摄自所售实物,品如图请自辨。
L08
相似商品
-
不详
¥500.00
-
安德伍德
¥80.00
-
安德伍德
¥90.00
-
未知
¥730.00
-
未知
¥300.00
-
金士顿
¥80.00
-
安德伍德
¥380.00
-
科尔伯恩
¥100.00
-
未知
¥90.00
-
金士顿
¥245.00
为你推荐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12.00
-
印会河 著
¥17.00
-
梁启超 著
¥25.80
-
保罗·莱弗(英)
¥53.70
-
龚柏华 何力 陈力
¥138.0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4.0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1.5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9.00
-
吴光、钱明、董平 编;[明]王守仁 撰
¥128.70
-
中共中央文献究室编
¥5.20
-
Karl Popper
¥450.00
-
R.C. Buck (Editor)
¥450.0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10.0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86.0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3.00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85.00
-
文献
¥88.00
-
沈洪兵、齐秀英 著
¥4.99
-
于海生 著
¥6.00
-
组织 编
¥2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