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不羁的风99的书摊
  • 哈佛中国史 (礼盒套装共6册)(精装 全新塑封)
  • 哈佛中国史 (礼盒套装共6册)(精装 全新塑封)
  • 哈佛中国史 (礼盒套装共6册)(精装 全新塑封)
  • 哈佛中国史 (礼盒套装共6册)(精装 全新塑封)
  • 哈佛中国史 (礼盒套装共6册)(精装 全新塑封)
  • 哈佛中国史 (礼盒套装共6册)(精装 全新塑封)

哈佛中国史 (礼盒套装共6册)(精装 全新塑封)

举报

哈佛大学出版社经典之作,数十所世界知名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

  • 作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9787508665450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 作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ISBN:  9787508665450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开本:  32开

售价 178.00 4.4折

定价 ¥408.00 

品相 全新

上书时间2020-06-20

此商品已售罄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历史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出版社经典之作,数十所世界知名高校中国史课程指定教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9—2013年出版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面向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汲取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成果,谱写21世纪新中国通史。

    2009年出版以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历史评论》《亚洲研究》《伦敦时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导,好评如潮;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史乐民,剑桥大学教授麦大维,牛津大学教授戴彼得,华盛顿大学教授伊沛霞等世界知名汉学家一致推荐;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莱顿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备受欧美大中学生和普通读者的青睐。

    【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新成果,多卷本中国史的上佳之选】 

    《哈佛中国史》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新中国通史。与皇皇十余卷、内容专深、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的《剑桥中国史》不同,《哈佛中国史》每个断代均由一位学者一气呵成,文风通贯,浑然一体。

    《哈佛中国史》以全球视野突破传统中国史学叙事,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讲述中国历史,涉及天文学、地理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气候学、环境史、医疗史、民族史、中西交流史等多个学科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成果,是50年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分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六个时代分野,上迄秦朝统一,下至清朝终结,以一种新鲜、紧凑、好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新颖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上佳之选”。

    【4位国际知名汉学家,倾10年之功,突破费正清学派理论模式】

    《哈佛中国史》丛书由国际知名汉学名家卜正民领衔,携手罗威廉、陆威仪、迪特•库恩,倾10年之功辛勤创作,大力突破费正清学派的理论模式,不再强调中国朝代更迭、道统延续,代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中国史研究的新成就。卜正民擅长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颇具感染力的叙事风格讲述元明史;罗威廉为驰名国际的清史研究名家,所作“清卷”被誉为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的通俗佳作;陆威仪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中国古代史专家,凭一己之力独立完成秦汉、南北朝和唐朝三卷;迪特•库恩专长于宋代物质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是德国重要的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享有盛名。

    【简洁、清晰、独特的新中国通史,人人爱读的大众历史读物】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撰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写给大众读者的简洁、清晰、独特的新中国通史。历史学习者可从中了解世界中国史研究前沿,开阔新视野,学习新方法、新成果,而大众读者也可在享受会心愉悦的阅读体验之余,获得对中国历史的崭新认识,面对这套“大不一样的中国史”,豁然开朗。  

    【20位中国史专家一致推荐】

    知名历史学家葛兆光长序推荐,秦汉史专家王子今、李开元、卜宪群、彭卫,南北朝史专家罗新、楼劲,唐史专家张国刚、郝春文、刘后滨,宋史专家邓小南、李华瑞,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清史专家李伯重、赵世瑜、夏明方等联袂推荐!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编辑历时5年】

    中文版出版团队酝酿10载,邀请海峡两岸青年历史学者王兴亮、潘玮琳、李仁渊、张远、李文锋等携手翻译,编辑历时5年,精细打磨,力图向大众读者呈现一套可靠、可信、可读的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知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知识、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又一套反映西方中国史研究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最后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简洁、清晰、独特的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上佳之选”,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经典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作者简介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

    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别出心裁地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

    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1954年生,师从何炳棣,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知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的研究关注中国文明的不同方面,尤其擅长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考察中国问题。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中前3卷《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以及《早期中国的写作与**》《早期中国的空间构造》等。

    迪特•库恩(Dieter Kuhn),1946年生,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德国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4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地位和礼仪——从远古代到公元十世纪贵族的中国》等。

    罗威廉(William T. Rowe),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富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杂志主编、《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市史杂志》(Journal of Urban History)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史。著有《哈佛中国史》丛书第6卷《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以及《红雨:一个中国县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共同体(1796—1895)》等。

    精彩书评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哈佛中国史》主编卜正民,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葛兆光,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成功地填补了一卷本中国史教科书和多卷本的多位作者合力撰写一卷而成的《剑桥中国史》之间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基于朝代、每卷由一位作者独自撰写完成的解释性历史。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中有些见解或许可以作为对我们的考察和理解有所助益的“他山之石”。比如,作者陆威仪教授在政治史、军事史之外,以“帝国的城市”“农村社会”“外部世界”“宗族”“宗教”“文学”“法律”几个方面说明秦汉历史,这样的分析方式富有新意。中国的秦汉史学者有必要从西方学者的文化理念、学术视角、考察思路、研究方法借鉴其优异之处,通过比较鉴别,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品质。
      ——王子今,秦汉史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回归叙事,是历史学的新趋势,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叙事有种种形式,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应是历史学的追求。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作出精准的概括,写成易懂的叙事,是需要相当的努力才能达到的境界。我相信,阅读《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一书的读者,一定会体验到作者陆威仪的苦心而受益。
      ——李开元,秦汉史专家,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继《剑桥中国秦汉史》之后又一部认识和了解西方学者对秦汉历史总体看法的佳作。它把秦汉放在世界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观察,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秦汉历史的概貌与演变。陆威仪教授把目光深入到了历史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与理论,而非“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体系,在各个专题中表达了自己不少独特的见解。与此同时,他对秦汉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碑刻资料以及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极为熟悉,信手拈来,运用得当,体现了一位专业史学家的高超素养。
      ——卜宪群,秦汉史专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讲述汉朝崩溃到隋朝统一之间四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和日本常见的通史型著作不同的是,政治史所占篇幅有限,而且这有限的篇幅也重在讲述引起政治变动的结构性因素的发展,历史解释的思想性因素被放在优先位置。作者陆威仪教授特别深的关怀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描述社会与文化如何、为何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塑造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一扫陈陈相因的旧说所型塑的刻板印象,从多个角度展示该时代独有的魅力。
      ——罗新,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一书对魏晋南北朝史的重写有相当坚实的理据,具备了“成一家之言”的基本条件。从历史空间的拓展,到士族、军将等历史要角的崛起和影响,再到芸芸众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态势,以及中外关系、社会体制、宗教形态和文化生活等领域所示特色的递嬗,陆威仪教授力图以此凸显当时一系列历史转折的内涵及其对此后中国史发展的意义。且其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具体样态,又堪称精神饱满而文史贯通,加之其通篇娓娓而谈、见微知著又要言不繁,遂能令人读之甚快而又会心深思。
      ——楼劲,南北朝史专家、中国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写给西方读者阅读的一本概要性唐史著作,其谋篇布局不拘套路,抓住主要问题,不求面面俱到,有自己的独特叙事框架。有些内容,作者陆威仪教授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心得,有些内容则比较充分地综合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观察问题的视角独具一格,加上翻译语言和概念上的格义效应,在整体叙事上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他山之石,对于国内读者有不可多得的参考意义。本书还保留了作者引用文献的出处,对于国内同行了解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无裨益。值得向读者诸君郑重推荐!
      ——张国刚,唐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通过对唐代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城市、乡村、宗族、宗教、文化以及外部世界等方面的具体描绘,以生动的事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峰期异彩纷呈的恢弘画卷。作者陆威仪教授着重论述了在唐代社会诸多领域陆续发生的巨大变革,凸显了唐代历史的特点,也揭示了这一时代在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开启了帝制时代后期的历史。
      ——郝春文,唐史专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如何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几无了解的读者讲述其辉煌的朝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师从何炳棣先生的斯坦福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陆威仪执笔的《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一书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对唐代历史观测点的选择独具特色,众多小故事背后都有大关怀,从帝制中国整体特征的宏观视野提出或综括出了许多独特的切入点。即使站在一个挑刺的专业研究者角度,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也相当愉悦。
      ——刘后滨,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内容广博、行文晓畅是《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的重要特点。作者迪特·库恩眼界通贯东西,视域开阔,态度切实,通篇征引丰富,环环递进。整体叙述前后呼应,突出了本书的核心议题,引导读者看到,这一时期“在理性、效率、前瞻性和经济活力的基础上”经历着中古历史的转型。宋代的新儒学思想家致力于为这一急剧转型的世界提供可行的出路,而脱胎于此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影响着中国社会的道路选择。
      ——邓小南,宋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可以说是中国读者读到的第一部较为全面反映西方学界对宋代历史认识的著作。即使将来出自众人之手的《剑桥五代宋朝史》中译本出版,也不能完全取代这部书的价值,因为本书具有作者迪特·库恩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艺术史和宋史的鲜明特色。这部出自西方学人的书却力图回到传统中国的认知上,亦即探究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单就域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李华瑞,宋史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
      ——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
      ——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在本书《导言》中说:历史学家们现在对大清帝国的理解,与四五十年前我们所曾经理解的大不一样了。感谢作者罗威廉,本书夹叙夹议式的宏大叙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富有活力的清史领域产出的丰硕成果,并且通过此一对比,领会五十年来人们对大清帝国的理解确实已经“大不一样”。
      ——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由于史料、观点、方法各方面的原因,清史研究之难,可谓中国各断代史研究之冠。穷一人之力完成一部清史,本已非常人可为,而要写出一部超yue前人的清代全史,其难更是可想而知。本书作者罗威廉教授,以其毕生治清史的深厚功力为基础,综合了国际及中国清史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深刻把握了社会史研究、内亚转向和欧亚转向三大重要新取向,成功地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从而把清朝历史放入前后更长时段的中国史脉络以及更加广阔的全球史空间中。本书抛弃了传统的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与失败并存的重要时期,从而深入地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本书体现了前沿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完美结合,成为一部难得的成功之作。
      ——李伯重,明清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作者罗威廉本身就是《剑桥中国史》“清代卷”的作者之一,又长期担任《中华帝国晚期研究》杂志的主编,这使他在综合利用现有中西方学者的成果方面具有优势,写作这样一部概括性的断代史驾轻就熟。读者阅读此书时,既可以发现他个人对清史的独特看法,也可以了解到海内外清史研究者的重要观点。特别是如何以一种较小的篇幅,雅俗共赏、夹叙夹议地展现大清一代的历史全貌,是我们中国的学者需要学习的。
      ——赵世瑜,清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罗威廉教授的大作,以其非凡的学术功力,对费正清以来美国清史领域相继兴起的“冲击-回应论”、“中国中心观”以及“新清史”等诸多流派进行批判与综合,力图构建一种与传统中国的王朝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帝国形象,即一个具有标准的近代早期欧亚大陆形态的“多民族普世帝国”。如果清史研究在未来的美国真的像罗教授最近预判的那样变成 “绝学”,那么作为通史,这一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也很有可能成为某种“绝响”。
      ——夏明方,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目录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一章 帝国版图
    第二章 一个备战中的国家
    第三章 矛盾重重的帝国
    第四章 帝国的城市
    第五章 农村社会
    第六章 外部世界
    第七章 宗族
    第八章 宗教
    第九章 文学
    第十章 法律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南北中国的地理
    第2章 世纪大族的兴起
    第3章 军事王朝
    第4章 城市
    第5章 乡村生活
    第6章 外部世界
    第7章 重新定义的亲属关系
    第8章 佛教与道教
    第9章 书写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帝国的地理环境
    第2章 从开国到内乱
    第3章 藩镇与专使
    第4章 城市生活
    第5章 乡村社会
    第6章 外部世界
    第7章 宗族关系
    第8章 宗教
    第9章 写作
    结语
    致谢
    日期和年代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混乱的时代
    第2章 模范的统治者
    第3章 从改革到衰落
    第4章 南宋
    第5章 儒释道三教
    第6章 教育与科举考试
    第7章 人生礼仪
    第8章 探索内在和外在世界
    第9章 京城的转变
    第10章 生产领域的变化
    第11章 货币与赋税
    第12章 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
    结语
    致谢
    统治者年表
    宋代度量单位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龙见
    第2章 幅员
    第3章 元明“九渊”
    第4章 可汗与皇帝
    第5章 经济与生态
    第6章 家族
    第7章 信仰
    第8章 物华
    第9章 南海
    第10章 崩溃
    结语
    致谢
    极端气温和降雨量的时期(1260—1644年)
    元明“九渊”
    元明帝王世系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推荐序/葛兆光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第1章 征服
    第2章 治理
    第3章 盛清
    第4章 社会
    第5章 商业
    第6章 危机
    第7章 叛乱
    第8章 中兴
    第9章 帝国主义
    第10章 革命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0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导言
      13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曾出现过两个王朝。第一个是元朝,始建于1271年,不过她的缔造者并非汉人,而是一个蒙古人—忽必烈,他的祖父就是曾经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第二个是明朝,始建于1368年,明朝开国者朱元璋是一个睿智而铁血的人,这个王朝在1644年被来自北方草原的满人征服。这本书要讲述的就是这两个王朝的历史。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1368年是这400年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就在这一年,朱元璋率领的本土反元势力,驱逐了备受汉人憎恶的蒙古人,重建起他们奉为“祖国”的中国。而中国之外的历史学家也同样重视1368年,不过,理由则是因为这一年标志着帝国晚期的开端,以及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漫漫之路的起点。1368年在本书中则具有别样的意味:我没有把它当作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捩点,而是连接两段历史的纽带。使明王朝崛起的叛乱确实中止了蒙古人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但也使蒙古人的遗产得以历数百年而传承不绝。元明两代共同塑造了中国的专制政体;将中国社会解体,重新以家族为中心聚合起来;并且,为更好地积聚商业财富而重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本书原本并不打算完整地呈现13—17世纪中国的转型。我在动笔之初曾以为,蒙古人统治的一个世纪(1271—1368)是一个独立的时间段,它截断了中国历史的奔流,而明代的建立又恢复了它故有的河道,延绵至今。外来的变成了本土的,蒙古人换成了汉人,我想两者的差别大概犹如黑白两个极端。把元明两朝看作同一个时期的组成部分的想法,来自一个我完全未曾想到过的方向。在我阅读有关这两个朝代的四种基本史料(正史、实录、地方志、文集)期间,我开始注意到其中不断提到的自然灾害—饥荒、洪水、干旱、飓风、蝗虫、流行病,甚至龙袭。我一点一点收集并排列这些记载,发现这两个朝代所在的时期恰好是研究世界其他地方的气象史专家所说的小冰河期(theLittleIceAge)。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