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刻本《崇宁万寿藏》典型标本!超厚黄麻纸、帘子纹两指宽、经折装、(存)一纸三个半页!大气古朴的颜体字,墨色黝亮,力透纸背!

北宋刻本《崇宁万寿藏》典型标本!超厚黄麻纸、帘子纹两指宽、经折装、(存)一纸三个半页!大气古朴的颜体字,墨色黝亮,力透纸背!

八五品

¥50000.00

2020-02-25售出
展开详情
商品描述:
此为北宋崇宁二年福州刻印的《崇宁万寿藏》“宙”字号中第二版一纸三折,当系全藏第一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之片段,尺寸:33.5*29.7cm。全纸字摹颜体,古朴大气,墨色黝亮,力透纸背,超厚染黄藏经纸精印,帘纹宽二指,有虫蛀破损,背面用浆糊和白纸微微粘了一下。品如图。是难得的北宋崇宁藏典型标本。对研究北宋福州刻经提供了难得是实物标本。

《崇宁藏》即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因刊雕于福州东禅寺等觉禅院,又称《崇宁万寿大藏》,是中国佛教大藏经南方系统的第一部。现最早题记是元丰三年(1080)至崇宁三年(1104)竣工。全藏五百八十函,一千四百四十部,六千一百零八卷。其按千字文编次由千字起至虢字止,并第一次采用折装式装帧形态,并且经卷行款、版式、开本大小,在以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深深地影响佛教大藏的发展形态。所用纸张颇为考究,纸张厚而坚韧,一般均经过染潢,开卷即有古朴气息。《崇宁万寿大藏》,初名曰《福州东禅寺大藏》亦称福藏。在国内宋版大藏经中,《崇宁藏》是除《开寳藏》外存世最少的宋版大藏,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仅部分图书馆、博物馆及寺院还保存着一些零散印本,整部大藏经已不存。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统计,国内存本尚不足百卷。《崇宁藏》中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国内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旅顺博物馆四家公藏,总计九卷。本藏品字划锋锐,墨气极佳,是理想的宋代刻经收藏标本。
资料参考:资料参考:
宋代福州刻书名扬天下
宋代福建是当时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尤以福州和建阳刻书为最盛。福州地区刻书业历史悠久,约在唐末五代初期,即已刊刻出版莆田人徐寅的诗稿。宋代,福州经济迅速发展,到了南宋,福州已跻身全国发达地区行列。两宋福州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教育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当时福州官学私学遍布全城,弦诵之声道路相闻,可谓“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巷南巷北读书声”。一时教育普及,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文人学者著作层出不穷,加之造纸业、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都为当时福州刻书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福州刻书规模大,品种多,雕印精,备受世人青睐,名扬天下。

    宋代福州刻书首先以规模宏大著称。福州是宋代福建大规模刻书的发源地。两宋时期全国共刊刻大型宗教典籍7部(《大藏经》6部、《道藏》1部),其中有3部是在福州刊印的。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福州东禅寺等觉院开始刊刻大型佛教经典《崇宁万寿大藏》,至崇宁二年(1103年)竣工,此后又经多次增刻、补刻,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近百年,刊刻总卷数达6870卷,堪称我国印刷史上一大盛事。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福州开元寺开刻梵文本《毗卢大藏》佛经,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刊竣,共有6117卷。刻印《毗卢大藏》的同时,福州于山天宁万寿观又开始雕版刻印《政和万寿道藏》,这是我国最早官版刻印的道教总集,总卷数达5481卷。从北宋元丰至南宋绍兴年间,短短数十年内福州连续刻印了两部大型佛教经典和一部道教总集,三部大藏总卷数近两万卷,数量大大超过了当时福建境内其他地区所刻书籍卷数的总和。三部大藏雕版超过40万块,镌字达3亿以上,雕版工程之浩大,也是当时全国其他地区根本无法比肩的。

    宋代福州刻书又以种类繁多著称。当时除官府刻书外,私家(个人、私塾、书坊等)刻书也非常盛行。宋代福州雕刻出版的图书种类众多,涵括经、史、子、集四部,不仅有大型佛经道典,还涉及诸多文化知识领域,如唐宋诗文、科举类书、医农历书等,也刻印《千家诗》、《三字经》之类启蒙教育读物。同时还出版乡贤名士学者的个人著作,如朱熹的《朱子语录》、陶渊明的《陶靖节先生诗注》、黄庭坚的《山谷外集》、真德秀的《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等。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著名学者、政治家梁克家在福州刻印自撰的《三山志》42卷。《三山志》是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为研究福州地方史和宋代历史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常为人们所引用。

    宋代福州刻书还以雕版刻印精美著称。宋代福州刻印的书籍笔法整齐,字体端庄厚重,刀法圆熟,版式大方,印刷墨色黝黑,特色鲜明,广受欢迎,驰誉全国。宋版书因书写艺术和刻印技巧都已趋成熟,加上纸墨质量提高,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因此在明代以后即成为版本典范,称为“善本”,既为藏书家所珍爱,又受版本学家的垂青。宋代福州刻书尤为精善,现今存世的宋代福州刻印的《崇宁万寿大藏》和《毗卢大藏》刻本(《政和万寿道藏》今已无刻本传世),因其规模巨大、雕印精湛、楮墨精雅、校勘精良,更被誉为“宋刻本的标准本”,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向为收藏研究者所推崇。
     宋代刻书事业的特点
   1.宋代刻书的地区分布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事业普遍发展的时代,全国各地都有刻书、印书活动。由于各自的地理、自然、人文条件的不同,其繁荣程度也有区别。形成了宋代刻书事业的几个中心地区,所刻书籍也各具特色。北宋初期,四川刻书最为兴盛,这是自唐、五代沿袭下来的。到北宋后期。浙江地区刻书最为精美,南宋时代,福建刻书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因而形成宋代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
    (1)四川地区。自唐代就是印刷事业发达的地方,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从宋初政府令四川承担雕刻大藏经这一巨大工程中,足可以看出四川地区具有的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刻版、印刷技术力量。四川刻本也由此更为驰誉全国。南宋之后,四川刻书中心由成都向眉山转移。如前所述,四川转运使井宪孟主持刻印的《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七部史书,为世间著名的蜀刻大字本眉山七史。在他的倡导下,眉山地区还刻印了《周礼》、《春秋》、《礼记》、《孟子》、《史记》、《三国志》等经史著作。南宋中叶,眉山有坊刻本《册府元龟》发行,上千卷的巨著,坊间已能够承担刻版印刷,更证明了宋代四川地区民间刻书事业的发达、繁荣。蜀刻本多以监本为依据翻雕、重刻,注重校勘。内容、印刷均为上乘,但是蜀刻本已极少流传下来。
    (2)浙江地区。北宋时,生产发达,经济繁荣,杭州已经为国子监刻了不少书籍,两浙东路和西路的广大地区刻书事业也很兴盛发达。南宋时,杭州成为首都,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加促进了官、私、坊刻书事业的发展。临安城内棚北大街,众安桥修文坊,太庙前私人书肆林立。由于刻印工匠技术纯熟,纸墨工料多选上等,许多虽系"书棚本",但仍不失刻印精美的艺术品,出现了陈氏、尹家、郭家、荣家等著名的刻书铺。近人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载,宋代监本有一百八十二种,其中大半为杭州刻印。除临安(杭州)刻书最多、最精之外,浙江其它地区也都刻书。如绍兴、宁波、台州、严州、嘉兴、湖州、温州、衢州、婺州、建德等都有刻书并留传于后世。据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载:杭州府刻版有一百八十二种,而嘉兴、湖州、宁波等地就有刻书三百余种,大部分为宋版书中之佳品。
    (3)福建地区。宋代福建的刻书业,主要集中在建阳和福州两地,前者以坊肆刻书著称,后者以寺院刻藏经闻名。书肆刻书主要集中在建阳的麻沙镇和崇化坊。世称建本。宋祝穆《方舆胜览》一书曾说:"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建阳地处闽北武夷群山中,竹木茂盛,造纸事业发达,为雕版印书提供了有利条件。《福建通志》提到:"建阳、崇安接界处有书坊村,村皆以印书籍为业"。书坊村由刻书而得名,至今仍称书坊乡、书坊镇。坊肆刻书著名的建安余氏一族就世居于此。与其同时或稍后,书坊镇还有熊、陈、郑、叶等数家,在其东北二十里的麻沙镇还有刘氏、蔡氏、虞氏等,也都是从宋代到明代累世从事刻书事业,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刻书世家。
    福州是宋代刻印宗教书籍的中心之一,早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东禅寺院开始,到南宋初完成的佛教经典《崇宁万寿大藏》,以及开元寺版的《毗卢大藏》,乃至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刻印的道家经典《万寿道藏》,总数近两万多卷的浩大工程能在同一地方完成,足以证明福州地区刻书事业的繁荣与昌盛。
    除此以外,福建的其它地方,也有刻书,并留传下来,如建宁知府吴革于咸淳元年(1265年)刻朱熹《周易本义》十二卷(今藏北京图书馆)。汀州宁化县学刻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的贾昌朝《群经音辨》十卷等。
    除以上三大中心地区外,宋代刻书较多的地方还有汴梁、建康、潭州、徽州、吉州、抚州、潮州,以及河南、江苏、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汴梁是北宋的首都,经济、文化繁荣发达,也是黄河流域的刻书中心之一。仅从前述随政府南迁的荣六郎书籍铺在其所刻《抱朴子内篇》一书牌记介绍的历史情况看,足以证明,北宋京都汴梁刻书业繁盛之一斑。
    又如:建康郡斋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刻《花间集》,平江府刻《营造法式》,昆山县斋开禧三年(1807年)刻《昆山杂咏》,安徽歙县魏觉愚淳佑十二年(1252年)刻印《仪礼要义》,贵池刻《山海经传》、广州刻印《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以及零陵郡庠刻《柳柳州外集》等等,都是技术水平较高的宋代地方刻本书籍。
  2.宋代刻书风格
    印刷术盛行之后,书籍的外在形式,逐渐发生变化,由卷轴制过渡到册页制度。印刷书籍成为由一版一印的印版逐页印刷而成。每一块版面,雕刻一版文字,印到纸张上,成为一页。每个版面,包括有不同的几部分组成,因而各自有自己的名称。如:一块版所占有的面积,称为版面或框郭。版面上印有边栏、界行和版心。版心又称中缝。从版心折叠,成为一个对折页的前后两面,称上、下面,或上、下页。版心分作三栏,各栏之间是用有鱼尾形的标志划分出来的。中栏一般印简略书名、卷数、页数,上栏最初是刻印页数的地方,后来把书名移到此处,也有的刊刻印书家名称,下栏记刻工姓名,以后又多记出版家名称或丛书总名。
    (1)宋代刻书的版式。宋代的刻书,逐步形成一定的版式风格,北宋刻本,版面多为双边,版心黑线较细或不印黑线,称白口,字的行间比较宽阔,字体较大。南宋之后,书口黑线由细变粗,黑口比较流行。版框多为单边,或上、下单边、左右双边。书内不固定的部分,常印有刻书人的牌记。宋版书中,在版面左栏(右栏也有时有)往往刻印一小方格,格内略记书的篇名,称书耳或耳子。有的书,把整版面分成上、下两栏,或三栏。每栏内再刻印文字。这种版面分栏的书籍,一般在大众日用书、举子场屋书或通俗文学小说之类的书中,特别常见。
    (2)宋代刻书的字体。北宋时期的刻书,多用欧阳询体字,欧体字形略长,瘦劲秀丽,笔画转折轻细有角。后来逐渐流行颜真卿、柳公权体。南宋以后,柳体字日趋增多,柳体比颜体略瘦,笔画挺拔有力,起落顿笔、过笔略细,横轻直重。从不同地区看,浙江刻本多用欧体,四川刻本字体多似颜体,福建刻本多用柳体。
    宋版书的字体是后世各种印刷字体的源渊。元代承袭南宋遗风,字体圆活,后来多用赵孟俯字体,更加柔软秀媚,被称为"元体字"。明代初期沿元朝风气,刻书字体与元代相似,甚至难以区别。明嘉靖年间(1506-1522年)展开复古运动,刻书模仿宋代所用字体,着重采取了整齐方板、棱角峻厉的轮廓,笔画呆滞,渐成机械或图案。明末清初,渐渐形成横轻直重、横细直粗、四角整齐的方块字,被称之为宋体字。但已不是原来宋版书的字体,这种字体在清朝一直被沿用着,到十九世纪现代活字印刷术兴起,又用这种字体铸造铅字。因此,这种字体被固定下来,成为标准的印刷体。现代印刷界把它称为"老宋体"。同时又铸造了以南宋字体为标准的"长宋体"、"聚珍仿宋体"等。到了明代,又逐渐发展出一种依照手写楷体来雕版印刷的"软体字"。也有依照行书或草书甚至篆文来雕版印书的。被称为精刻本书籍。在现代铅字印刷术中也有以楷书为字模的楷体活字,是取自清代精刻的软体字为依据的。由此可见,宋代刻书字体,一直影响到现代书籍的印刷。
 
    (3)宋代刻书的刻工。一部印刷而成的书籍,需经过若干程序才能最后完成。其中,必须经由刻版工人来具体操作,所以刻工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一部印本书的内容和版本质量。
    宋代刻书,往往在书中留有刻工的姓名(有繁有简)。刻工姓名大都在刻书版面中缝的下方。刻工一般又包括有写工、刊工、印工、表褙工等不同的任务。写工负责书写原稿后贴于版面;刻工即刻版者,也称刻字匠;印工是负责印刷的工作;表褙即是装帧书籍的,又叫做装潢匠。有的集写、刻、印等工序由一人完成。也有的是分工各行其职,通力合作。书内留有刻工姓名除表示一定的责任之外,可能在当时仅为统计工作量而领取报酬的依据,并无其它意义,但是由于一个刻工的工作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区性,因此,却为后人考查一部书籍刻印地区或刻印时间提供了线索。如:
    南宋时期,临安府于绍兴九年(1139年)刻印了宋姚铳辑《文粹》。刻书版心下留有刻工姓名:陈然、牛实、沈绍、朱礼、何金、胡杏、弓成、王允成、王成等人。绍兴间一部刻本白居易撰《白氏文集》,书中不提刻印地点,版心下方有刻工姓名:贾琚、张通、牛实、李彦、金升、乙成、李恂等人,已知其中牛实参加过《文粹》一书的雕刻,因此可推断本书的刻印地点是浙江杭州地区。又如宋刻本裴松之撰《三国志注》。版心下留有刻工姓名乙成、李通、牛实、贾琚、屠友、张通、蒋湮、牛宥、杨瑾、李恂、牛智等人。其中牛实、乙成、贾琚、李恂都参加了《白氏文集》的刻印,所以《三国志注》也应当是刻于杭州地区。因之,这些人多是南宋地区的一批刻书良工。据张秀民先生《宋元的印工及装褙工》一文:宋代刻工可考者约有3千余人。他们对保存、传播古代图书文化做了重要贡献。
    又据每个刻工工作的年限,为我们考查一部书的刻印时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195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管子集校》一书。对北图收藏的宋刻本杨忱序《管子》的刻印年代提出的判断是:"杨忱本载有张??读管子,文中有绍兴已未,即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而杨忱序题记大宋甲申。考绍兴已未之后,有宋孝宗兴隆二年(1164年)为甲申,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为甲申,再一次甲申则为元世祖二十一年,南宋之亡已五年矣。此只题大宋而不题年号,当为元世祖二十一年之甲申无疑。《序》中持尊王攘夷之义,正宥有亡国之痛。书盖开刻于宋亡之前,而序则草成于宋亡之后,仍目为宋本,固无不可"。但是经考查该书中的刻工姓名。有牛实、张通、杨谨等,他们曾参加过《白氏文集》的刻印,杨谨还参加了绍兴间淮南路转运司刻《史记集解》。此外,该书刻工中金升曾见于南宋孝宗淳熙间严州刻本《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中,章??则见于绍兴间临安刻《王文忠公集》中,牛实还参加过绍兴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印的《资治通鉴》。可见他们都是南宋初期的刻书工人,依刻工情况,说明杨忱序本《管子》中所提的大宋甲申,实为南宋初期孝宗隆兴二年的甲申,而不可能是元初忽必烈二十一年之甲申。因为一个人的工作时间有限,这批南宋初期的刻工,怎可能在一百二十年后仍在工作呢?所以杨忱序本《管子》实为南宋初期的刻本。认为其刻印年代在宋末元初之说,完全可以排除了。而序中所谓持重尊王攘夷、亡国之痛情绪的流露,正是指北宋灭亡,金人入侵时之历史背景。
    宋代其它地区的刻工有:四川王公、彭云、方叔刻《许氏说文解字》、《五音韵谱》,眉山张福孙、文望之、史丙刻《新刊增广百家注唐柳文集》。建宁地区刻工蔡庆、邓生、吴清刻《陶靖节先生诗注》,吴文、邓生、阮生刻《张子语录》。吉安地区刻工蔡才、熊海、余彦、蔡申、蔡章等刻《放翁先生剑南诗稿》。池州地区刻工潘晖、李卞、蒋正、王享等刻《昌黎先生集考异》。抚州刻工高安道、高文显、周昂、余安刻《谢幼盘文集》,高志广、蔡侃刻《王荆公唐百家诗选》等等。
    (4)宋代刻书的牌记。宋代刻书的牌记,也称木记、墨围、书牌。宋代刻本,刻书者往往把刻书家的姓名、堂号、或书坊字号,刻书年、月等事项刻于书中。但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固定的部位。书内记述之事,可多可少,可详、可略,地方常常在一书的序言、目录之后,或正文卷中、卷末。宋代刻书留用牌记的风气,在后世的刻书中也被承传下来。
    牌记的形式,各式各样,不尽相同,一般只以四周刻一长方形边框,在框内简单地题录有关文字。宋代以后,牌记形式有所发展、变化,有的进行艺术加工。如刻成钟鼎式、碑式、爵式,或荷花莲花龛式。
    宋代刻本的牌记大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反映刻书人、刻书地点、时间的。如:临安书坊陈起所刻《周贺诗集》,卷末牌记有"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字一行。福建蔡琪刻本《汉书集注》牌记为:"建安蔡纯父刻梓于家塾"双行文字。廖莹中世彩堂刻《昌黎先生集》卷一后有"世彩廖氏刻梓家塾"两行篆书牌记,用亚字形框边。又如蔡梦弼刻《史记集解索引》,三皇本纪末刻:"建溪蔡梦弼傅卿亲校刻梓于东塾时岁干通七月(年)春王正上日书"双行牌记。
    2说明版本来源,镌刻底本依据,刻书质量。如:临安府荣六郎刻《抱朴子内篇》卷二十之后,所刻牌记最为典型。
    又如:绍熙二年建安余氏刻《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卷末刻:"公羊公梁二书,书肆苦无善本,谨以家藏监本及浙江诸处官本参校,颇加厘正,惟是陆氏释音字或与正文字不同,如此序酿嘲陆氏酿作让隐,元年嫡子作适旧,舍作啥,召公作邵桓四年……若此者众,皆不敢以臆见更定,姑两存之,以俟知者。绍熙辛亥季冬朔日,建安余仁仲敬书"。
    再如:浙江王叔边刻《后汉书注》,牌记为:"本家今将前后汉书精加校正,并写作大字,锓板刊行,的无差错,收书莫杰,伏望炳察,钱塘王叔边谨咨"。
    3反映版权所有:随着印书事业的深入发展,南宋后,各地营业性书坊普遍建立,书籍印刷商业化竞争现象日渐突出,出版者保护权利的问题已经萌芽。
    如:宋刻本《东都事略》,目录后有牌记:"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版"(图7-17C)。
 0144.jpg (31147 bytes)
宋代刻书牌记举例
    4反映刻书所用成本、工价。如:嘉泰二年(1202年)绍兴刻本《会稽志》,牌记题:"绍兴府今刊会稽志一部三十卷。用印书纸八百幅,古经纸一十幅,副页纸一十幅,背古经纸平表十一幅,工墨钱八百文,每册装背口口文,右具如前,嘉泰二年俞分、俞澄、王思忠具"。又如:淳熙三年(1176年)刻本《大易粹言》牌记:"一部二十四,合用纸数印造工墨钱。下项纸幅共耗一千三百张,装背绕青纸二十张,背青白纸三十张。俊墨糊药印背匠工等钱,共一贯三百文足,赁版钱一贯二百文足,本库印造见成出卖每部价钱八贯文足,右具如前。淳熙三年正月日。雕造所贴司胡至和具。杭州隆儒学教授李清孙校勘无差"。
    (5)宋代刻书的纸张。由于书籍印刷大量增多,促进了造纸事业飞速发展。宋代以后,浙江一带的临安、湖州、衢州仍然是产藤纸的主要地区。长江流域,用竹造纸有了新的发展。福建建阳地方是刻书中心,闽北造纸业特别发达,建阳的麻沙镇所产纸张称麻沙纸,色泽稍黄,厚簿韧性与麻纸类似,宋代闽刻中的麻沙本多用这种纸张。
    浙江和四川地区,刻印书籍多用麻纸和树皮纸。如南宋廖莹中世彩堂刻《昌黎先生集》,用桑皮纸印刷。吉州刻本《文苑英华》用楮皮纸。
    王世贞在其所藏《汉书》中说:"余生平所购《周易》、《礼记》、《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三千余卷,皆宋本精绝,最后班范"二汉书",尤为诸本之冠。桑皮纸白洁如玉,四旁宽广"。
    宋代刻书还采用椒纸印刷。如前所述,左司廊局内曹掌典秦玉桢奏闻奉敕以枣木椒纸雕印该局已有藏书。椒纸是用花椒水浸染过的一种加工纸,用其印书,可以防虫蛀,以利书籍长期保存。
    宋代雕版印刷发展很快,对纸张的需求也随之逐渐增长,供不应求。为了节约用纸,刻书往往用已印过书的纸之背面,再来印刷。用纸背印书,多见于公文纸背面,这种书称公文纸本或牍背纸本。如清代藏书家黄丕烈在其《士礼居藏书题跋续编》中,对一部宋刻本《芦川词》所写跋文:"宋本每页纸背大半有字迹,盖宋时废纸多值钱也。此词用废纸刷印,审是册籍,偶阅之,知是宋时收粮档案,故有更几石、需几石,下注秀才进士官户等字,又有县丞提举乡司等字,户籍官衔可考见"。又据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引明人所记:"余获校秘阁书籍。每见宋版书,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以印行者。如《治平类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宁五年。公私文牍笺启之故纸也。其纸极厚。背面光泽如一。故可两用。若今之纸。不能称也。"
    宋人也有用自制纸印书的。如清乾隆时,谕钟音察访建安余氏后裔,奏称其祖印书纸皆自造,在纸上印勤有堂字样。由此可知宋刻书有的用自制纸印刷。
资料参考:   宋版书、宋版佛经的收藏价值
宋代刻本包括北宋刻本、南宋刻本。宋代官方刻书事业兴盛,并准许民间依据「官本」翻刻图书。存世极少、难得一见。由于我国内地所藏的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宋刻本十分稀少,只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图书馆。宋刻本印书多用皮纸或麻纸,文理坚致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浙本多用秀丽俊俏的欧体字;蜀本多用雄伟补拙的颜体字;建本字体介于颜、柳之间,横轻竖重。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明人高濂曾评论宋刻之善,说:“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着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寥寥数笔,已将宋版之美精妙勾画。宋代造纸技术较为发达,印刷用纸品类繁多,大致有竹纸、皮纸和麻纸。竹纸,色黄而薄;皮纸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色白而厚,两面光洁。藏书家韦力先生曾总结说:“宋人印书喜欢用椒纸、白麻纸,这类纸白洁如玉,两面光滑,墨的色泽鲜艳,油光可鉴,为后世藏书家所钟爱。”宋版书纸质洁白光滑、质地柔软细腻,用墨质料精良、墨色如漆。所谓墨香纸润,秀雅古劲,宋刻本之妙尽之矣。”宋版之美不仅是它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因为宋版书用材考究、字体俊美、做工精细、谬误极少而倍显珍贵。宋版书,内容涵盖了当时的印刷术、造纸术、雕版的手工技艺。留存不多、极为罕见,再加上内容近于古本,纸墨考究、装帧大气、刊刻精美、勘校严谨,所以十分珍贵。“一页宋版,一两黄金”, 这是古籍善本市场公认的价值观,可见宋版书高昂的市场价值。今年来宋版书的收藏投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开始引起藏爱好者们的关注。【北宋孤本1610万元成交】现存最早北宋孤本诗文集《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在北京卓德2015年秋季拍卖中以1610万元成交,创下单册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并刷新单册宋版书最高拍卖纪录。此书是除佛典外,目前存世最早的北宋刻本,也是最早的诗文集刻本,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对中国印刷史、书史、版刻史及造纸史的研究亦具重要意义。北京匡时2013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至英宗治平四年(1067)之间刻本《礼部韵略》五卷成交价2990万元。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十周年庆典拍卖会北宋刻《妙法莲华经入注七卷》943万元。今后随着收藏爱好者收藏品位的提高宋版书、宋版佛经的价格肯定会大幅提升。
收起详情

为您找到其他店铺的该商品

    作者
    出版人
    刻印方式 木刻
    纸张 其他
    年代 宋元及以前 (1367年及以前)
    尺寸 28.2 × 11.2 × 0.1 cm
    册数 1
八五品
18000.00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查看更多
范泽华潮剧唱腔欣赏 2002年版辞海 肖荣德 饶宗颐1980年画作 潘虹与姜黎黎图片 北京版效学评估同步练习册答案 张耀东书法 王翚仿古山水册页 佚存丛书 陕西省1972年伍市斤粮票价值 世界名著文学普及本 八十年代大众电影内容 充液系统动力学 王照林充液 毛主席彩色照片 滨州市早期老照片 曾国藩面相学 时斋医话 龙新社书法 作家王彩霞 吴郁周 王序卿 作家杨进 华东越剧西厢记1979 世纪三部曲世界之冬 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 倭仁书法 台湾书法家排名前10名 中国油画家陆琦 徐德隆画家 晚笑堂画传 赵长文 北京高等教育志 刘桂堂刘黑七 革命史资料第3辑 吴祖光话剧作品 白鹦鹉赋 东北版水浒卡缺卡 刻壶一泉是谁 风之影英文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