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加入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X
教政书社
  • 没有找到图片

中国版刻发展简史 全3册 精装彩色印刷

举报
  • 作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 作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
  • 出版时间: 
  • 装帧:  精装

售价 5000.00

定价 ¥5000.00 

品相 全新

优惠 满包邮

优惠 满减券
    运费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延迟发货说明

    时间:
    说明:

    上书时间2017-04-09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 商品详情
    • 店铺评价
    手机购买
    微信扫码访问
    • 商品分类:
      语言文字
      货号:
      影宋01
      商品描述:
      赵万里(1905—1980)字斐云,别署芸盦、舜盦等,祖籍浙江省海宁县。早年师从王国维先生,致力于版本目录及文献考据之学。曾任第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图书馆研究员、善本特藏部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赵万里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其版本学被世人赞为“绝学”。先生在文史、金石、戏曲、俗文学、版本、目录和校勘等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诣,著述颇丰。赵万里先生撰写的《中国版刻发展的过程》(以下简称《过程》),最早是以序言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版刻图录》中,时间是1960年的10月。次年的5月4日,《人民日报》稍作修改,全文刊载了此文,并署名赵万里。
      《中国版刻发展的过程》虽然只有5000余字,但对中国唐宋以下版刻发展的历史,做了一个非常专业和精练的总结,是先生数十载研究中国古代版本目录学成果的结晶。文章叙述中国版刻的起源,始于唐代的民间刻板印刷术,认为“早期的刻版印刷术,是广大市民阶层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民间需要的歌曲、日历、韵书,就首先出版流通。”接下来便是“寺院和佛教徒们很早就利用民间新兴的刻版印刷术,作为宣传佛教的工具,”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寺院施舍用的律疏印本”。 文章中引用了很多史料记载与出土的敦煌文献进行论证。至“李愚等建议政府国子监校刻经典,公元932年即后唐长兴三年开始工作,先刻九经,后及他经和经典释文等书,到公元953年即后周广顺三年校刻完毕”,中国版刻逐渐进入了系统、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文章将宋以后中国古籍版刻发展的叙述,分为两宋、金、元、明、清,数个阶段;又根据版刻的不同特点,按照地域划分成浙本、建本、蜀本和其他地区几个部分。对每个历史阶段及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创造性的版刻作品,都予以详细介绍,例如起于五代“旧监本”,一直延续至清末的官刻;以杭州中瓦子街、众安桥、荣六郎书铺、棚北大街睦亲坊为代表的民间刻书活动,对繁荣版刻,乃至“对当时和后代民间文学的改进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建阳麻沙崇化等福建地区的书坊店肆,除了出版经史百家和唐宋名家诗文外,还与当地文人合作,编印了许多适应科场需要的大型类书和市民阶层日常参考的医书、百科全书,出版了《武王伐纣》、《乐毅伐齐》、《前后汉》、《五代史》、《宣和遗事》等书,对后来历史小说的加工和再创造起了促进作用;北宋灭亡后平阳代替了汴京成了黄河以北地区的出版中心,当地私人开设的书坊很多,金元两朝政府设有管理书籍出版的机构;从十二世纪起,开始出版古医书、类书和其他各类书籍,以及大量民间诸宫调说唱等戏曲唱本,平水书肆适应大众需要也刻版流通,如《刘知远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提到的《崔韬逢雌虎》、《离魂倩女》、《双渐赶苏卿》等,这些民间文艺创作的及时传播,对后代说唱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版刻史发展过程中工艺技术的创造革新,文章中也多有提及,例如金元时期甘肃、山西一带的版画绘刻技术的大发展;明清两朝的首都北京,是全国性的刻版中心,“《北藏》、《道藏》、《龙藏》和明代经厂本、清代武英殿本,以及私人和书坊刻印的书籍,纸墨之精、刻印之工、装璜之美,都是前所罕见的”;“活字版印刷术是公元1045年前后即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的,它比德国的谷腾堡早了四百年”, “十五世纪末苏州、无锡、南京一带盛行的铜活字印本”,“同时,常州人还用铅、锡活字版印书”;公元1726年即清雍正四年,陈梦雷用新造的铜活字排印了六十四部《古今图书集成》,每部五千二十册,公元1773年即清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的排字工人又用木活字出版了新从《永乐大典》发掘出来的宋元佚书和《畿辅安澜志》、《琉球国志》等书一百三十三种。这两次规模较大的活字版印刷工作,都是史无前例的;运用前人遗法加以大胆革新的,又有“泰山徐家的磁版和泾县翟家的泥版”;“ 十六世纪末,吴兴、杭州、南京等地书肆用朱墨和多色套印的通俗读物和戏曲、小说逐渐增多”,“ 《十竹斋画谱》、《笺谱>二书,把彩色套印木刻画推向新的技术高峰,画谱全用餖版法,把刻好的一块块小木版顺序付印用来表现画面的深浅浓淡。笺谱则兼用拱花法。拱花和近代凸版相似。印时用纸压在版面上,天际的白云,江上的流水,禽类的羽毛,花朵的轮廓,就一一凸现在纸面了”等等,不一而足。
      《过程》对中国古代版刻史的总结与阐述方法,以及与《中国版刻图录》的结合,开创了研究中国版刻发展史的全新方式,弥补了以往传统的中国古籍目录仅以文字描述,易于出现差错的不足,为此后的全国性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未古籍的普及做出了一定贡献。
      然而,《中国版刻发展的过程》虽作了《中国版刻图录》的序言,但后者由于体例所限,以及编辑出版不免仓促(从立项到出书,仅两年的时间),先生的一些思路与见解,未能通过古籍书影直观的反映出来。例如《过程》中提到的不少经典古籍,因各种原因并没有提供相应的书影;还有一些古籍虽有图版,却有欠缺,未能突出该古籍的特色。此次征得先生后人赵深的同意和支持,有针对性的对《过程》配置书影,凡文中提到古籍尽可能搜集进来;所附书影均采用高清晰度扫描或拍照;文中未提具体书名,仅笼统叙述某地区或类别的古籍,适当从善本古籍中选录。对那些历经“递修”的善本古籍,将递修书影一并收录,以使读者了解该古籍的版刻演变过程。本书所收古籍善本书影虽与《中国版刻图录》有部分重复,但新的书影资料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七十,且全部为彩色印刷,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古籍的原貌。
      经征求多位专家学者及赵深先生的意见,将本书的书名更改为“中国版刻发展简史”,并由冯其庸先生题写书名。

      配送说明

      ...

      相似商品

      为你推荐

    孔网啦啦啦啦啦纺织女工火锅店第三课

    开播时间:09月02日 10:30

    即将开播,去预约
    直播中,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