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学三剑客之:何微 呕心沥血之作 研究生读物:《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文集 近现代部分全套1-8册》(初稿)

中国新闻学三剑客之:何微 呕心沥血之作 研究生读物:《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文集 近现代部分全套1-8册》(初稿)

七五品

¥600.00

2018-07-08售出
展开详情
商品描述:
何微(1916.7.23-1999.4.6),初名何畏(注:原名为何友仁),笔名米若、石冷。1916年7月23日,何微出生在山西省祁县的一个中医世家(注:这里为晋商世家更准确,何微祁县晋商名门何家十三世),1937年2月加入“山西抗日牺牲同盟会”;1938年10月徒步渡黄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1939年抗大毕业,同白浪(即前任北京市副市长白介夫)、王春(解放后曾任《工人日报》总编辑)和赵树理(着名作家)一起经办《黄河日报》;1940年调任太南《人民报》记兼《光明》杂志编委;1941年任《太南导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冀豫分社社长;1941年9月任《晋豫日报》社长;1943年任太岳区文委书记、新华通讯社太岳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务;1948年调至华北《人民日报》任战地记者;1949年任《山西日报》副社长兼任新华通讯社太原分社副社长;1950年1月奉调专任新华通讯社山西分社社长;1952年任新华通讯社华北总分社副社长兼任北京分社长,1954年总分社被撤销后专任北京分社社长,期间于1954年12月初—1955年3月底随新华通讯社代表团赴苏联学习并访问塔斯社;1956年10月任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社长;1962年任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创办了我国西部的第一个新闻系。1974年年初任《陕西日报》总编辑;1982年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同年领导成立该院的新闻研究所并首任所长,创办全国第一家新闻学术理论刊物——《新闻研究》并亲任主编,同时兼任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等;1984年盛夏任武汉大学新闻系教授,创办武汉大学新闻研究所并首任所长;1992年6月退休,1999年4月6日逝世。时至今日,已有十年。每当想起何微先生对武汉大学新闻教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总是充满无限崇敬之情。故写下文字,以作纪念。
                        一
    1983年8月,武汉大学新闻系挂牌成立。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全国最年轻的重点大学的校长)、着名教育家刘道玉教授,为了武汉大学的发展和新闻教育事业在祖国的中部崛起,亲自写信、发电并多次派人赴西安请何微南下执教。这位历尽人间沧桑、南征北战的老抗大、老延安,曾在50年代与吴玉章、徐特立、田家英、郑振铎、华山、叶圣陶、魏巍、丁玲、刘白羽等共同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青年报》新闻班、在60年代领导创办我国西部第一个新闻系、年届七旬的副省级老人,不顾家人和亲人们的劝阻,为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毅然于1984年盛夏离开西安只身南下武汉大学执教。他很快地创办了武汉大学新闻研究所并首任所长。不日前,刘校长听说我要来西安参加何微先生新闻思想座谈会,他对我说:“改革者就是知音,我与何微先生是在改革中相识、相知的。我为了创办新闻系,特邀请他到武大执教,而他为了支持我所推行的教育改革,义无反顾地来到他生活并不熟悉的南方。他在珞珈山工作了8年,奉献了他的学识、智慧和全部精力。”并欣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每当我回忆武大新闻系成长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何微先生的巨大的功劳,他以精湛的学术、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忘我的奉献精神,给我的武大新闻系的师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是他留给武汉大学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耕耘就得辛勤,执教就得认真,研究就得深入,探索就得出新,这是何微的历来风格。再度出山新闻界时的良性回归又经不断深化,此时则演变而成了奋发向上的良性循环。这一切都使他的新闻思想更加成熟,从而确立了他在当今中国新闻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堪称“两巨头”(中国新闻学术界“两巨头”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教授和武汉大学何微教授。这“两巨头”又称“北甘南何”。)之一;也有人称“三剑客”(“三剑客”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教授、武汉大学何微教授和复旦大学王中教授。又称“北甘南王西北何”。)之一。
                         二
    然而在武汉大学,一提到何微教授的名字,不少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何微,何为呢?偌大的年龄,偌高的资格,偌深的学识,偌长的经历,离开夫人来到武汉大学当个小小的新闻研究所的所长,何苦来着?
    每当听到这类问题,何微总是这样回答道:“我来武汉大学,一不为官,二不为名,三不为利!我为的是把武汉大学新闻系办成全国第一流的新闻系,为的是把我们的学生个个都培养成合格的新闻人才!”
    何微认为:要办好新闻教育,其首要关键在于抓好师资力量的培养工作,需要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师”,促使“名师出高徒”;办好新闻教育的第二个关键就是抓好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应以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标准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今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质,有驾驭全局的能力,思想敏捷,知识储备充足,写作技能娴熟,能直接阅读外文报刊”等等。
    1984年9月,刘道玉校长主持召开学校党政联席特别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办好新闻教育”的问题。何微在会上重申了上述观点,并提出了新闻系的学生实行“双学位”制,尽快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合格新闻人才。何微同时又指出:新闻系可在正常招生的同时,在全校范围内招考学生攻读新闻学作为第二学士学位,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的优势,一旦时机成熟,则应立即增设更高层次的“双学位”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何微教授进一步指出:武汉大学新闻系还要办好一个点(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和一个刊(学术期刊);武汉大学要有超前的眼光与胆识,其新闻学研究与教学要面向未来,要建立几门新闻学的新学科,如新闻管理学、比较新闻传播学,尤其是要重视微电子新闻学的研究与教学;在新闻学研究所要建立新闻文献资料分析与检索系统,建立图书管理、资料管理、电脑数据、信息传播研究四结合的智据科学,运用电传及计算机进行信息储存、分析与检索,成为与现代化新闻教育相配套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何微教授的这些新闻教育思想当即受到与会各位领导的赞许。近20年来,尽管历经了不少风风雨雨,但何微的新闻思想在武汉大学延续着,何微的新闻教育思想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这块“实验田”里正在逐步地实现着。正如刘道玉校长后来对我回忆道:“1984年秋,何微先生以六十有八的高龄只身南下,领衔创办武大新闻系。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新闻系发展的目标:力争3年内,实现三个一,即一个新闻研究所、一个硕士学位培养点、一个《新闻评论》刊物。由于他卓越的学术水平和领导才华,武大新闻系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迅速提升,从较晚起步的一个新闻系,一下进入全国大学新闻系的前三甲。过去,在我国新闻界有“北甘、南王、西北何”之说,后来就变成了“北甘、南王、华中何”的三足鼎立之势,至今这种地位依然保持不变。”刘道玉1996年4月诗赠何微曰:“过古稀南下执教,创新业老当益壮;珞珈山培桃育李,德劭业伟日明昭。”这就是武汉大学人对何微教授的中肯评价。
                         三
    何微教授非常喜爱毛泽东主席《采桑子·重阳》词的上半阕,1984年,即在武汉大学工作之初,他请时任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李尔重书写了这半阕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别香。”何微将其精心装裱起来,挂在自己书房的正中央,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然而,恕不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何时形成的这种“怪圈”:那些不学无术又不干正事的人却能指手画脚,而那些埋头苦干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却总是受到非难。
    武汉大学并非真空世界。在一场“动乱”之后,有人便借口批判前任校长刘道玉的“晶核论”进而株连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专家、教授。因何微是刘道玉请来的,自然也在株连之列。
    顿时间,无中生有的诽谤、阴险恶毒的攻击、无边无限的上纲上线铺天盖地而来,就好像“文革”又来了似的。经过无数次战争考验、又经过十年“浩劫”抗争的何微,面对这一切,他镇定自若,如同当年在战场上作战一般,有理有节地对此进行了无情的回击。
    诚然,好人总是有的!此时,曾在审判林彪、四人帮两个反党集团中做出卓越贡献而名扬中华的大律师、着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勇敢地站了出来,义正严辞地说:“刘道玉的‘晶核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不能批!何微是一位老革命,又做过政法教育工作,也是批不倒的!”
    真金不怕烈火炼,何微的思想更加坚定。他身体力行,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勇于出新的精神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他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因此,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或是在疾病缠身之时,何老上课无一次迟到或缺课。在课堂上,他以扎实的功夫和丰富的内容,再加上洪亮而抑扬有序的声调和生动有趣的语言,不时地引起阵阵钦佩的掌声和笑声。
    值得一提的是,何微不论是在冰冷刺骨的严冬西安,还是在赤日炎炎的盛夏武汉,他呕心沥血,辛勤笔耕,他不仅完成了一部总结党的新闻工作传统的专着《新闻科学纲要》(30余万字),而且完成了500余万字的《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文集》巨编和20余万字的《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专论》,较为完整地勾画出了自远古时代起一直到现代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我国新闻思想发展的大致脉络。这两部书开拓了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崭新领域,填补了我国新闻学研究的一项大的空白。
    何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往往为了校正一个字,他会花上几天乃至几个月的时间走遍各大图书馆,翻遍所有有关书籍。如此的艰难,如此的坎坷,这是一般人所难能想象和承受的,实令后生所折服: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超越时空与年轮,以非凡的毅力、精神和胆识去追求与摸索,如此的激人奋进,如此的催人泪下……1996年,我国着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诗赠何微教授曰:“鸿文掷地有金声,笔走龙蛇几度春;百战征袍终不卸,黉宫挥麈育新军。”并附言道:“何微同志早岁献身党的新闻事业,建树甚丰;晚年在武汉大学新闻系执教,擘画之功亦钜。……”何微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何微教授在武汉大学整整工作了八个春秋。这八年,是何微教授带领武汉大学新闻系艰苦创业的八年,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辛劳的血汗和泪水;这八年,是何微拼搏进取、孤军奋战的八年,其艰难程度不亚于战争年代那种经受枪林弹雨的考验;这八年,也是何老事业辉煌、着述甚丰、春风得意的八年。每当何微回忆起在武汉大学工作的这八年光景,他老人家总是说:“这八年,我今生无悔!”
    1992年6月何微教授告别了执教八年的武汉大学回西安工作,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委党校兼职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等。此外,他还担任着全国新闻教育学会的顾问,关心着武汉大学乃至全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年逾八旬的何微教授立志“活到老、学到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挤时间学习英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每天都用上一两个小时时间,坐在自己购买的“486”电脑前,用“五笔字型”打字法,打印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何微,多么执着求进的老人啊!
                          四
    我是何微先生的学生,又是何微先生的同事,更是何微先生的忘年交友。何微先生不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使我终生难以忘怀。1996年,何微先生给我题写了“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称通儒”书法条幅,我一直都挂在客厅的正中央,作为我不断进取的行动指南。在何微先生逝世后,我曾三次凭吊过何微先生的墓地,缅怀何老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及新闻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2000年我曾主编《何微新闻思想与与实践》一书,我国法学泰斗、着名国际法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时年91岁高龄的韩德培先生,读后,他老欣然题写了:“赞何微同志:求索不止,一身正气;树华夏传媒,不朽丰碑,光辉揩模。”2006年春天,在我凭吊何老时偶发感叹,写下一首诗,以表我继承何老之志。诗曰:
    新闻巨挚西北何,无私奉献着述多;安眠骊山伴石榴,音容笑貌映华国。
    晚生叩首拜先哲,要做通儒莫杂学;艰苦奋斗不负望,满怀豪情写新说。
收起详情

为您找到其他店铺的该商品

    作者 邢海珍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3
    装帧 平装
九品
4.00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JATE/绘 黄开旭 罗鹏 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其他
全新
28.99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黄开旭,罗鹏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平装
全新
34.32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JATE/绘 黄开旭 罗鹏 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其他
全新
31.52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JATE/绘 黄开旭 罗鹏 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其他
全新
17.99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黄开旭,罗鹏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平装
全新
34.34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黄开旭,罗鹏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平装
全新
34.33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JATE/绘 黄开旭 罗鹏 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其他
全新
21.38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JATE/绘 黄开旭 罗鹏 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其他
全新
28.34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JATE/绘 黄开旭 罗鹏 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2021-05 / 其他
全新
28.34
包邮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查看更多
2002年深圳地图 长安笑佛 阮玲玉金焰胡蝶周璇王人美 刘赫男 翁安宁 品玉箫 李我平 东北六七十年代居民住房 邳州李克年 邳县萧国壮 张从申 心中地太阳红艳艳 东北伐木工人 中国书法家房忠相 光绪执照 白皓宸 best你是最好的自己 压角章 押角章 文王聘贤 周雁羽作家 中国古河道地图 关于俄罗斯油画的书 试吧大考卷历史45分钟必修一课时答案 太极拳原著 沈必耀 横山县志 10天培养一个更专注的孩子 长发妹侗族图画 舒继英 1991年5卢布硬币 文革像章内蒙古呼和浩特工代会 山西灵石两渡何家 110kV及以下微机保护装置检修实用技术 主编朱海峰 金勇书法 血泪的控诉我的妓女生涯 创新设计生物高考总复习在 张召忠著作 2015年乙未年大版